英雄吉鸿昌就义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英雄吉鸿昌《就义诗》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为没有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而深感遗憾和对民族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
原文: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渴饮美玲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译文:我憎恨自己没有为了抗日事业而死,以至于今天感到如此的羞耻。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国家都成了这样,我又何必珍惜我这颗头!

你读完吉鸿昌的就义诗有什么感?

感受到了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在战斗中,吉鸿昌总是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摈将度外。而今国难未纾,敌寇未灭,自己却将倒在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实为他平生之大憾。性格刚烈的他深感羞愧。他的羞愧,其实并非为自己而发。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吉鸿昌死在如此逆行倒施的反动派的枪口之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耻辱,更是国家、民族的耻辱。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