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人为什么说武安人有钱?

武安人确实有钱,前些年有小姐说这里钱多、人傻,据说就发生在武安。不过只说对一半,武安人钱多是真,武安人可一点不傻,而且武安人大都滑头,做卖买鬼精。

改革开放以来,武安人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办起了十几家钢铁厂,其中有几家产能直逼大名鼎鼎的邯郸钢铁,其赢利能力,更是超过了国内许多大型国有钢企。

有了钱,就有了胸心壮志,于是武安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各种经营,而且大部分业绩都可圈可点。

这样的的武安人,你说他能没钱吗?

河南人一部豫剧“朝阳沟”,天下人皆知。可是靠“朝阳沟”发了大财的切是武安人,原因是“朝阳沟”编剧是武安人,武安过去也属于河南省。杨兰春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武安人把他改成了朝阳沟,开发成了旅游区,现在已成五A景区,几十年来得银无数。把河南人气的,牙根痒痒!可没办法,人家武安人就是活,脑子转弯快,一年只旅游收入,就十多个亿!

这样的武安人,他能不富嘛!

我们老家紧邻武安,过去去武安,发现武安人在自己家挖菜窖,都能挖出铁矿石来。赶上马车,拉到火车站就能卖钱!

改开后,我们这边人买家具,买大型农具,买摩托以至后来买汽车,都是去武安,人家那儿就是品种全,价格合理,买回来就是满意。

这样的武安人,他能没钱吗?

不过武安也有可恨之处,比如环境污染,多少年了,他就是治理不过来!

武安人非常有钱,据说民国时期包工头有很多是武安人。

他们每年工价百数十银元,酿酒营业资本也就5000元者左右,每家日产200斤佳酿,年计六七万斤,可以销售到东南,东北数百里外的地方,当年,邯郸工业只此一项非常著名。

事实上,武安的酿酒业是当时发展最顺利、盈利最多的一个行业。

照理说,武安的工业基础不怎么滴呀!为什么邯郸人说武安人有钱呢?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看武安人的历史和现状。

其一、武安文化发达,名人辈出,是一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呀!“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可见,自古以来河北文风是受到时人称赞的,《隋书·儒林传》中共收录14位儒学卓越者,其中河北儒学者有4人,即恒山真定人房晖远、武安人马光、信都昌亭人刘焯、河间景城人刘炫。

武安人郭太师造福乡里传说明朝洪武年间,武安西马庄村有一个姓郭的进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老师。

武安人都称他为郭太师。

此人,就是明代被明成祖称为“朕之萧何”的郭资。

明代北京之紫禁城,及号称“金汤之固”的西安城,分别为武安人郭资和宋之韩所主持修建。

郭太师不仅文采好、有谋略,还很重家乡情谊。他居官出走后,时时不忘武安百姓,为造福家乡,办了不少好事。

一是朱棣登基后,由于郭太师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被提升为户部尚书之职。

在郭太师的建议下,朱棣迁都北京。

郭太师被任命前往建都。建设新都城,那可是一块肥肉,自然对武安人有很多利益。

就是他在元朝都城的基础上改建了北京古城。永乐十九年,紫禁城建成。

其二、武安人的药店非常著名,民国时期武安居然出了4000多个药店老板呢!新中国成立之前,有3000多万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踏上关东大地,这种由民众自发组织的移民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都是罕见的。

人们将这次移民冠上一个很响亮、却又很悲壮的名字“闯关东”。

武安历史上药商很多,闯关东站药房是民国年间,许多武安人选择的一条生路。

据1935年的官方统计,仅在东北从事药材生意的武安人就有两万多人,大小商店两千多家,成为掌柜的约有4000多人。

分散在东北亚大地上的武安药商,被当地人赋予了一个神秘的称号“药魁子”。

说白了!武安人很会做生意,他们的老板很多,小小的武安,居然出了4000多个药店老板呢!

事实上,武安人外出经商,至咸丰末年仅药商就有300余家,“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大鼎盛时期,商号遍布东北、河北、内蒙、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河南、江苏、安徽等省。

按地域分为关东、河南、冀鲁、热察绥、山陕甘和苏皖诸帮。

据1935年统计,诸帮共计有商号1950家,从业者达到25000人。

安秋生先生《药魁子纪事》一书详细记述了这段历史。据安国县药王庙碑记载: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13帮,唯武安以县立帮!

也就是说,在中药药材方面,武安一个县可以与一个省并驾齐驱。

举一个例子!

解放前邢台有中药店二十余家,其中较出名的要属“春和庆”了。

当时这家药店,座落在城南关的西大街黑影背巷,三间门脸儿不大,生意却十分兴隆,这里以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而著称。

春和庆蓟店的总店在高邑县城内,是由邯郸武安人,姓杨的和姓温的等11家股东,合资开办的。

总店掌柜名叫张培身,他不是股东,而是由一般店员中提拔起来的。

他精明能干,经营有方。

在经营总店的基础上,又先后在赞皇、柏乡、邢台、保定、天津开设了分号,并经常深入各个号了解情况,物色人才,从店员中提拔重用员工。

遇见药的剂量不当,他们就及时指出来,建议顾客请教医生后再抓。

顾客对他们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十分钦佩和称道,这里的店员之所以能热心钻研业务,遵守店规是与总店掌柜的严格要求分不开的。

就拿“春和庆”药店的最后一任掌柜张德隆来说。

张德隆也是邯郸武安人,他是总店掌柜张培身的儿子,按理说,他本可以在父亲身边的药店就近学买卖,可是其父却把他送到远离家乡的张家口某药店当学徒。

其理由是如果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当学徒,同事和手下的人们会因为他是少掌柜,而不敢严格要求,孩子也会因此产生优越感。

这个例子,说明武安人的生意是祖辈相传的,所以说武安人有钱,也是有一种家族继承的因素,再就是说明武安人有做生意的传统。

其三、武安人房锦云把“富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了。武安人民无法忘记的事,还是房锦云在武安现代教育上的开山之举,先进的教育为武安人的经商创造了宽广的途径目前,去武安的“游人如织”,人们往往称赞徐家大院的建筑布局,感叹其主人创造的财富神话。

房锦云、徐兴仁、徐静修他们在崎岖商路上筚路蓝缕,如果仅仅是为房家、徐家赚回数不清的真金白银,在老家留下一座豪华的民居建筑,那么他们便应该仅仅在自家祠堂里享有荣耀和怀念。

让武安人民传扬一时,和牢牢记住这些商人的名字,是他们在经商致富与营造庄园的同时,为家乡武安这块土地所做的一些贡献。

这里,我们还是把目光投向一百年前的房锦云。

武安地处干峰并峙的太行山区,散落在山谷里的许多村庄,土地缺少且十分瘠薄。不适合农耕,很多武安人外出经商。

这个房锦云在经历了数次散财赈灾之后,苦苦思索“富民之道”,得出一个结论:救荒古无善策。

富民之道,则在以农为本,广植森林以辅之这表明,房锦云是把“富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当然,武安人民尤其不该忘记的事,还是房锦云在武安现代教育上的开山之举。

或许是他真的认识到“非大兴教学,不足以端士习而育人才”吧!

在清朝末年兴起的“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中,房锦云与徐文德、徐文熠共同创建的武安第一所私立小学。

教育发展起来后,武安人才也就相对来说,越来越多了!出来经验药店,武安人的生意越做越大。

事实上,武安人也经营小生意,掌罗、绞簸箕罗和簸箕都是农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

当年作为行业,掌罗、绞簸箕都有店无号,只以掌柜姓氏为铺名,有刘家铺和高家铺两家,经营者都是河北武安人,约始于民国初年。

掌罗用的材料有木框、绢罗、铜丝罗等,均来自河北。绞簸箕的主要材料是柳条,也来自于外地。

多数时间,掌罗和绞簸箕的人并不坐在店内等主候客,而是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做流动生意。

总而言之,房锦云在武安现代教育上的开山之举,先进的教育为武安人的经商创造了宽广的途径,加之武安人有经商的传统,所以邯郸人总觉得武安人有钱。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