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小伙被母亲多次逼婚,狂躁不安患上精神障碍,如何看待此事?

汉阳26岁的小伙宁某,自从上月和父母一起参加了亲戚的婚礼后,整个人变得寡言少语,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父母觉得不对劲,几次找到宁某沟通,他竟出现摔打东西、大喊大叫的过激行为。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他到汉阳医院。

医生单独和宁某沟通后发现,原来他毕业到现在4年一直没有谈朋友,这成了父母的心病。看着爸妈着急,宁某又不想和他们闹矛盾,只能一直将抵触情绪憋着,无处宣泄。最终,宁某只得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有时一听到碎碎念就控制不住情绪。

其实,宁某的过激行为和妈妈过度溺爱息息相关。家长们长期针对某一事例的重复强调,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属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特别是当孩子认为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再三听到家长的唠叨时,他们就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信任,从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会出现抵触、郁闷、狂躁等精神症状。

反之,很多时候长辈爱唠叨、爱催促,确实是有不信任的成分,因为他们感觉你并没有对这个事情有着清晰地认识。或许在他们眼里,你目前不谈恋爱,不结婚只是瞎拖而已。

尤其到逢年过节时,大家都难逃父母亲戚们这种充满关心的压力:谈朋友没?什么时候带回来?啥时候结婚?准备要孩子了吗?

其实我们也没有给父母很多机会,来了解我们的想法。如果你能清晰地规划一个事情,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想必父母的担心也会少很多吧。

生活大抵如此简单。

你若来,我便开怀,你若不来,我也自在。

多表达,多沟通,少逃避。

对象催得来,感情催得来吗?

编辑:W先生

很多年轻人都有被逼婚的经历,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样的现象尤为严重;正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打拼的年轻人,面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年迈父母的热切期盼,让多数年轻人对婚姻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产生了恐惧,如果再因为婚姻带来的压力患上精神疾病难免有点得不偿失了。作为中国的家长,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应该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了,对于自己的孩子,家长们会倾其所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似乎有操不完的心,上幼儿园时担心吃不好,受委屈;上小学时担心学不会、跟不上;上初中时担心成绩差、被欺负;上高中时担心打架、早恋、学习成绩下滑;上大学时担心找不到工作;到了工作的时候又担心找不到对象等等;看到这些我们心疼父母,心疼他们操劳孩子们的前半生,心疼他们把自己的所有献给了孩子;然而这么做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现在人们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果不能自我调节,使抑郁情绪持续加重,就会患上情感障碍,我们最常说的便是抑郁症。

我国抑郁症的现状如何呢?从就诊率上来看,50% ~80%的抑郁症不寻求治疗,一般都是在网上查找资料,或者通过自己的认识来进行自我康复; 识别率,地市级以上非专科医院对抑郁症识别率不到20%,抑郁症的误诊率高达50%,这也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原因;治疗率,50%的病人接受治疗,仅20%病人得到充分治疗,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加上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导致抑郁症病人不能得到充分治疗,不能足量足疗程治疗,使抑郁症迁延不愈。

在我国疾病负担的排名中,前五名中有两项和精神疾病有关,可以想象精神疾病在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了。

狂躁不安是什么病?问题中描述患者首先压抑情绪多年,现在变得狂躁不安,这很可能患上了情感障碍,作为精神科的重性疾病,包括了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等。

因为病人有狂躁的表现,我们考虑患者可能为躁狂发作,这类病人主要表现就是情感高涨、思维联想加快、意志增强等;患者言语增多,讲话滔滔不绝,难以打断;讲话内容有夸大色彩,易激惹,脾气暴躁,容易出现冲动、毁物行为;活动多,管闲事,爱与人攀谈,挥霍钱财等;

如果除了上述的表现,病人还具有抑郁症状,比如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缺乏等,那很有可能为双相情感障碍,无论是躁狂表现还是抑郁症状,都需要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

无论怎样,现在还是处于疾病状态,我想这也不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结果,作为家长,可能现在的心情别人无法理解;目前最合理的建议就是让孩子接受系统的评估,然后得到明确的诊断,无论是情感障碍还是精神科的其他疾病,系统治疗都是首选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