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 5个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查看全部4个回答

下载睡前故事大全-免费听故事

关注睡前故事的人也在看

听睡前故事大全-下载凯叔讲故事APP-10000+精品故事

ksjgs.cglxfw.cn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陶渊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辞官还乡――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其亲人衰老、家境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陶侃像没过几天就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辞不就”,自此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想过恬淡的生活,现在我出去做官,是为了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了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的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了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够了!”妻子不同意,于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种植粳稻米,另外一半则种植秫谷。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之后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就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职,返回故里。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过官,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权势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尤其是其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陶渊明八岁丧父,其生活更贫困,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贫苦,但因家庭教育优良,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了大量的书,包括《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等。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把自己描绘为“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冥合。

8 浏览280

陶渊明的小故事。。越简短越好???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3、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19 浏览4425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小故事(15个左右)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故事: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了隐士,到了晚年,他生活的很贫困。 檀道济时任江州刺史探望陶渊明,此时陶渊明已经又饿又病好多天,檀道济劝他道:“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陶渊明辞官回乡22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固穷守节,老而益坚。 2、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3、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5、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 6、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7、有一年重阳佳节,他(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著菊花,弹琴唱歌时,突破间酒瘾大发,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 突然间抬头一看,看见一个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徵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 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 8、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 东晋年间,权臣恒玄发动叛变战争,陶渊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战争中去。在此次战役中,巧妙的运用计谋平定了战争,为此立下了你大功。刘裕非常赏识他,给他加封官职。 此战役胜利后,刘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胀,引起了陶渊明的不满。为此陶渊明果断的离开他另寻高就。 9、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10、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11、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后,就命令手下人在县里的公田全部种粘稻,以便用来酿酒。他说:“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一定要种粳稻,后来就只好种一百五十亩粘稻,五十亩粳稻。 12、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 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13、。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 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14、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 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15、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 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89 浏览4209

陶渊明的小故事

关于陶渊明的小故事【篇一:关于陶渊明的小故事】陶渊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园里吟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没等他念完的时候,就听到从他住的茅草屋里传来了骂声:“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会念这些诗文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明天又要揭不开锅了,看你怎么办。”妻子秋菊在里面怨声四起。渊明一听顿时叹息了一口气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来。”“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陶渊明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欠秋菊实在是太多了。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自己年少读书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自己走在了一起。那时候,他曾发过誓言,将来有一日一定要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她的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跟着渊明受苦,开始想尽办法又为他某了一个彭泽令。秋菊以为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不用发愁了。那知又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发觉官场并非是他这种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职小的,每天都要弯腰奉承着上司。他感觉到这是在降低一个人的人格。他不能让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无聊的日子里度过。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刘云凶狠贪婪,向辖县索要贿赂,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一面躬耕陇亩。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 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 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隐逸之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 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

一、童年陶渊明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书记,老爹也是市委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二、官途

陶渊明身处乱世。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 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2、 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3、 (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但也是有脾气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说叫傲骨,四个鼻孔相对,两人间隔阂日深。

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不管水平高低。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说“纵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也是专业作家啊,还副主席,呀呀呸)。让人感叹,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宝贝”,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说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秘书长),他也没有答应,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文人气节,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一边努力钻营,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结束,但陶渊明并未灰心,只是运气不好罢,达既不得,就独善其身,回家读书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继娶翟氏。

2、桓玄门下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但危险来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要没有个合适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闫哥指导修改)这年冬天,陶渊明老娘死了(伟大的母亲),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丁忧三年,名正言顺,也算幸运啊,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公元402年正月,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国为楚。

陶渊明在家乡躲着,心里暗骂,但也颇有些尴尬,一边种地,一边作诗发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不满,不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意思就是说:老子是高洁人士,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没有谁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老子骨头还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

这些日子里,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骂娘归骂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郁闷啊,郁闷。没法郁闷中爆发,就在郁闷中喝酒,可庄稼也不好好长,酒也不够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刘裕参谋官――侠客陶渊明

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击败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确实),就轰走司马(禅让),自己干了。东晋灭亡,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陶渊明高兴极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万丈,开门出来,投奔刘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上(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侠客

――他化了妆,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拍电影该这样拍吧),背背长剑,腰挂水葫芦,怀揣大饼,风餐露宿,冒险穿过敌人辖区,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几历生死,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给刘裕知道:“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国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但文人的自尊并没有让他怒形于色,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被一盆子冷水浇得有些发懵,学点心理学的人,可以一眼看穿,这是摆明了不信任,不重用啊,陶渊明这样的文人要的首先是个脸面啊,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后来,刘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安帝被刘裕命令做了皇帝(刘哥现在和曹操同志一样,入京辅政,独揽朝权),刘裕被加九锡(像曹操吧),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不得已当了皇帝。

说不得已,是因为一个禅让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给药死了,皇帝这个工作不好),恭帝司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来,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这倒是真的,刘哥作为一位乱世枭雄哪里是司马德宗这个白脸萝卜能比的?),于是司马德宗也觉出来了(聪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哥,刘哥当然不干,笑着痛斥司马:

“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决不许这样说了啊!”。

但司马这个样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几天,就又说禅让的事,而且更加言辞恳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这件事情上也和司马皇帝一条心(只有这件事和皇帝一条心,其他事情都和刘裕一条心),写了六牛车的奏折,说你要不接皇位我们就都不活了,而且组织请愿团,到皇宫外跪哭,这期间刘哥狠狠地痛斥了几个带头的,但这几个带头的这回死活不听,继续哭着喊着上访闹事,而这时候百姓也上万民表,强烈要求刘裕同志顺应民意,接受禅让。并且以罢工罢市相威胁,并且有些人已经上街游行了。

刘哥实在没法子了,才说:“唉,你们就害我吧,不过我总不能让百姓寒心啊,就勉为其难罢”。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长出了一口气,这关可他妈过去了。称颂万岁圣明,刘裕皇帝封赏了“闹事”的官吏。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刘裕之大能也的确值得崇拜几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另外刘裕的所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谥任等)也使他颇感失望,终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此情可见。

公元405年三月,上表辞去参军这个实为顾问(顾着就问,顾不着就不问)的差事,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4、彭泽令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词》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是个类似巡查钦差的职务,张飞打过的那个督邮)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你?去他妈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结束。为了表明心志,还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决心。

(热烈鼓掌!!!)

为什么要热烈鼓掌,我们来细说缘由: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表明了两个重要观点:

1、陶渊明十三年仕途,到辞彭泽县令结束,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2、陶渊明归隐后有过短暂的自得与快乐。归家途中“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很快他就又郁闷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看得出此时的陶渊明心中还是没有放下,失落,寂寞,不平,仍是心中难平的郁结。但陶渊明经过了“命巾车,棹孤舟,寻壑,经丘,植杖,耘耔,登皋,舒啸,一大段时间的思索,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兮辞》是一个分界点,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陶渊明同志思想的真正成熟(此前陶渊明同学的诗文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从此之后在陶渊明的诗中没有了不平之气,没有了无病呻吟,真正达到了平和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个彻底放下的,开悟了的陶渊明正式出炉。

所以我们感谢王凝之老弟、桓玄老弟、刘裕老弟等几位同志的合力打造,尤其是刘裕同志,想来有些后怕,若刘裕这样的英雄豪杰好好地栽培栽培老陶,老陶要也放下正统忠君的狭隘思想,好好跟着刘哥混,造就出一个半吊子政客陶渊明,可就绝对没有桃花源里的陶渊明了。

三、田园诗家陶渊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为后世文人具象化了梦中的寄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也构画了类似的场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清溪、桃林、芳草、落花、杂树、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草屋、远村、炊烟、深巷,农人男女,垂髫黄发。

在床上趴着,写到这里,忍不住打了两个滚儿,坐起来抽了一支烟……

陶哥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说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这该是陶渊明先生明悟以后的哲语罢(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所以不必拘泥这桃花源是真有其地,还是经了艺术加工,还是完全虚构了这样一个乌托邦似的仙境。总之,我们知道,每每在心里眼里念着桃花源这三字的时候,必当心动神摇,不能自已。

路过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桃花源。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啊。心里激动,就写了下面的一些字:

我深爱着那个神秘安详的,

有着诗一般意韵的世界,

缤纷的桃花林里,

有我安宁、和平而又富足的家,

狗儿在膝前摇着尾巴,

芦花鸡和白猪、灰羊们

在山坡的柳荫下乘凉,

炊烟在村头飘起的时候,

媳妇们喊着各家的汉子回家吃饭……

(我把这些字分了段,算不算首诗?)

桃花源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所。桃花源隐在心灵的最深处,它需要你细心的经营,当你伤感或寂寞的时候,可以去桃花源里去,躺倒在桃花树下,喝些随便什么酒,醺醺的,任风拂过面颊,任花瓣飘落在身上……

桃花源里的小溪,稻田,果树,笑脸的乡邻,教会我们快乐面对生活――让心灵指向快乐,不计较,不做作,不抱怨,不苛责,不无病呻吟,成为一个基本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成为一个平和的人,然后,安静地,面对人生以及人生的尽头。

桃花源是一个完全抛却利禄功名后才允你思考的所在。有了这个桃花源的人,就可以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一个自然人,一个真人。

每每与好友们在山间醉倒的时候,我总想见陶渊明,那个时候,我总能闻到了桃花源里弥漫的花香。

在心里造一个自家的桃花源吧,劝君山中走走,去悟道归真。

四、困顿酒中仙

中国有名的酒鬼诗人很多,三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陶渊明也如是。

陶渊明归隐之后,生活来源就靠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惬意啊,跟当年官场生活一比,真有重生之叹。

不过陶渊明可算不上个合格的农夫,技术一般,体力也差,隔三差五的还要在家醒酒,所以生活质量自然也下降了一个层级。

偶尔也有些朋友来看他,会送他一些钱物(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但毕竟救急不救穷,甚至交好的农夫朋友找他喝酒的时候也劝他再去做官,但陶渊明则笑而不应,次数多了,也就没人再提了,但村里有这样一个当过大官的农夫,大家也觉得脸上有面子,酒还是时时找老陶喝的。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想起了嫂子和樊樊的米酒),虽然老陶农事差劲,但酿酒技术在村里是最好的,所以村子里的老乡们不管谁家酿酒都会请老陶去指点一下,等酒酿好了,再请老陶一醉。老陶为这事得意许久。陶渊明喝酒不讲究吃菜,俩大腌萝卜,或是院子里摘颗黄瓜也能对付。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多好的句子啊,作者陶渊明。)

朋友来了,只要家中有酒,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老陶会说:“我要醉了,马上会睡过去,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日子就惨了。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戏了,甚至灯油也买不起,老陶就发明了火把――找根松枝子点起来,把屋子里熏得黢黑。然后喝瓢水,蒙上被子睡觉去。

这时候也会有朋友知道他日子艰难,除了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饱,临走再送些肘子,鲜鱼之类的给他拿走。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凡是有得有失,这倒是不必过于在意。

来给陶渊明送钱送物的也有些大人物,太守颜延之是来的最多的一个,前前后后给他赠送过两万贯铜钱,当然这些钱也都送进了酒家。

也有讨厌人物,江州刺史檀道济就是一个。这天檀刺史亲自到他家,劝他出山:“说坏世道是可以归隐的,但当今圣主英明,天下一统,就该出来做事啊,在这样猫在乡下,是什么意思?(领导声口)”陶渊明心中暗骂,却说:“我,老朽了,没有本事了。”还说,就端茶送客。檀道济要送他猪肉和大米,他说自己吃惯了五谷杂粮,享受不了,檀道济很生气,放下东西就走了。陶渊明也很生气,把那些东西都扔到门外(骨气)。围观的乡亲都很纳罕。

久了,也便不再有人来打扰。

就是耕田,写诗,饮酒三件事。

日月如梭……

人已过耳顺之年,陶渊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了,就做了挽歌诗三首,其中有这样几个句子:

千秋万岁後,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一句,写一生遗憾是酒没喝够;第二句,概括自己一生高堂为官之苦,草乡隐居之乐;第三句,是诗家一生经历,以及所明悟的庄、道、佛思想的大成精解。

最后,就死了。

所有人最终的归宿,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