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

【 #三年级# 导语】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来历: 传说元朝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进行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并且把汉族看作是最卑贱的奴隶,每个汉人家里都住一个蒙古兵,以监视汉人。人们称这个蒙古兵为“家鞑子”。他们无恶不烂氏作,百般欺灶历宽压汉人,不允许汉人有任何自由。百姓十分仇恨蒙古统治者和家鞑子,很想订一个时辰,一齐动手各自杀掉自家的家鞑子。可这是不能走漏半点风声的大事,怎么暗自串联呢?有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卖的面饼里夹上一个纸条,号召人们八月十五这天一起动手杀鞑子。让人们买饼吃时看见这个纸条。这办法果然不错,把号召起义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许多得到消息的人家都按时动手杀了鞑子。此事酿成了农民起义,终于*了蒙古统治者。后来,人们便在八月十五这天吃月饼表示纪念。

【篇二】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张飞卖肉: 张飞开了一个猪肉铺,把肉系在门口一眼井里,用千斤石板盖上,石盖上写着:“能举此石,割肉白吃。”

关公贩粜红粱绿豆,赶着两匹小驴儿,走到张飞的肉铺门口儿,见了那石盖上写的字,走向前去,一手掀起千斤石,一手提出肉来,一声没言语就赶着驴到集上去了。可巧这时张飞没在家,张飞的太太看见关公伸手取肉,知道他的力气不小,并没有敢言语。等张飞回来了,她就一五一十的把这件事儿一一告诉。张飞一听,气得跳起来,立刻追到集上去。

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他想自己明明写着“能举此石,割肉白吃”,要向人家理论,自己先占不住理;但是要不给他个厉害,以后他要老是白吃肉,那也不像样儿。他于是想定了这么个主意:他走到关公的粮食摊子上,用两个指头去碾他的粮食粒儿,碾了一个又一个,不大的功夫,把关公的一簸箩绿豆都碾成豆面儿了。关公一看,认得他是张飞,知道他是不服气自己白吃了他的肉,故意的来找碴儿,就说:“朋友,你要买多少绿豆,买回去再碾成面儿好不好?”不想张飞正在气头儿上,听了关公的话,举起拳头就给了他一下子。关公一见张飞动手,气得胡子都抖起来了,把外衣一脱,就去迎敌。这两人拳打脚踢,由东街打到西街,由西街又打到东街,把劝架的踩也不知道踩死了多少。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这时刘备也来赶集卖草鞋。他见这两条大汉大打特打,却没有一个人去拉架,他就想去解劝。别人说:“瞧你这瘦巴郎,你活腻烦了吧?你上前去,还不是一样被他们俩给踩死?”刘备不听那一套,上去就把他们俩给拉开了。一手支住一个,关羽和张飞急得干跺脚,谁也捞摸不着谁。

【篇三】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丐仙: 金城的高玉成是名门之后,他精通针灸治病,不论找他看病的人是贫是富,他都会毫无偏见地为他们治疗。

这一天,高玉成外出办事,在路边看到一个乞丐,小腿上长了一个大疮,浓血直向外流。

高玉成看他可怜,就吩咐仆人把他扶回家中,安顿在偏房中住下。仆人嫌他身上有恶臭,都不愿意接近他,只有高玉成亲自为他针灸疗伤,还吩咐仆人每天送饭菜给他吃。

几天后,乞丐的身体有些恢复了,便嚷着要吃好酒好肉。

仆人说:“太可笑了!他躺在街上的时候,吃一顿饱饭就是奢想,现在有饭有菜了,却不满足,真应该再把他扔到外边去。”

高玉成却说:“买些酒肉又花不了几个钱,送给他吃吧。”

仆人假装答应了,背地里却没有照办,还笑话高玉成傻气。

第二天,高玉成又来查看乞丐的伤势,乞丐跛着脚,站起来向高玉成致谢。

他对高玉成说:“承蒙相救,使我死里逃生,只是大病初愈,很想吃些酒肉。”

高玉成这才隐亮知道仆人并没有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办。于是找来仆人责打一顿,让他给乞丐道歉。

仆人又羞又恨,夜深人静时,跑到偏房的外边放了一把火,想要烧死乞丐。眼见着火烧起来了,他又贼喊捉贼地呼叫救火,可等大家赶来时,偏房已成灰烬,哪里还救得下。

高玉成闻讯后起身查视,跺着脚叹道:“这下乞丐的命休矣!”

火扑灭了,有人突然叫起来,大家围上来一看,乞丐竟然完好无损地躺在残垣断壁旁呼呼大睡。

众人把他叫醒,他迷迷糊糊地看看四周,故做惊讶地问:“屋子哪里去了?”

大家心里明白了,这是一个世外高人。

高玉成赶紧扶起他,把他请到的客房里,让他沐浴梳洗,还找出一套新衣服送给他。

交谈之间,乞丐说出了自己的姓名,原来他叫陈九。

过了一段日子,陈九的病完全好了,他容光焕发,举止潇洒,博学多才,谈吐文雅,和先前简直判若两人。

高玉成待他如兄弟,每日形影不离。

一天,陈九突然对高玉成说:“我要走了,这半年多,一直让你照顾我,心里很过意不去,临行前,我备下薄酒,略作回报吧。”

高玉成听了他的话,急忙说:“我们相处如此融洽,为什么要走呢?就算要走,你又没什么钱,何必破费。”

陈九执意将他带到花园中。

时值数九寒冬,高玉成不明白,这冰天雪地的,在园中怎么能喝酒呢?可当他一迈进花园,立刻被里边的景色惊呆了:那里却是阳春三月,气暖如流,百鸟争鸣,蝴蝶飞舞。

陈九拉着他在园中小亭坐下。

高玉成仔细看去,亭中所设的桌椅都是玛瑙宝石镶嵌而成,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旁边的架上立有一只鹦鹉,见二人坐好,便叫道:“上茶!”

一只凤凰飞来,嘴里衔着红玉盘,盘中是两杯香茶。

饮茶毕,鹦鹉又叫道:“上酒!”

一只青鸾翩翩而来,衔着酒壶和酒杯。

紧接着,百鸟开始上菜,来来往往,各种美味摆上餐桌。

陈九说:“蝶子来敬酒吧!”

话音刚落,一只雁般大小的蝴蝶飞来,到了近前,化做一个美丽的少女,站在桌边给高玉成敬酒,敬完酒后,后退几步,且歌且舞,歌罢飘然而去。

高玉成意犹未尽,便对陈九说:“你的家一定在天上,请带我一游如何?”

陈九说:“好啊!”

他拉着高玉成的手,腾空而起,眨眼之间,来到天上。看到一座高门,二人就走了进去。门内光明无比,令人神清气爽。高玉成看见一个面容极美的女子正在捣衣,站在那里竟看呆了。

女子发现了他,生气地说:“哪里来的狂人?”说着,随手把棒槌丢过来,正打中了高玉成的后背。

陈九急忙拉着他就走。

回到地面后,陈九对他说:“我要走了,有一事不能瞒你,你的寿命不长了。”

高玉成一听,非常害怕。

陈九说:“明天一早你就到西山去,应该能躲过一死。”

高玉成一喜,人就醒来,睁眼看去,天光已大亮。急忙赶到客房去找,陈九果然走了。

他回想梦中的一切,自然不敢怠慢。

他穿好衣服,揣好干粮,急匆匆地进了西山。当日,西山大雾迷蒙,伸手不见五指,咫尺不见路径。高玉成摸索着前行,一不小心,落进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中。

不知过了多久,高玉成才觉得落到地上。他拍打拍打身子,幸好没有受伤。他定了定神,继续向前走,前边忽然一片亮光。

高玉成停住脚步,他看见三个老者正在下棋。

老者也看见了他,一个老者站起身,看着他说:“这里不是人间,不可久留,我送你回去吧。”说完,拉着他的手,用仙气把他送到了平地上。

高玉成赶回家里,妻子看到他又惊又喜,哭着说:“你这一走就是三年,我们还以为你不在人世了呢。”

高玉成大惑不解,说:“怪了,我刚刚离开几个时辰呀!”

他伸手去摸口袋里的干粮,早就成了粉末。

妻子又说:“你走的当天晚上,我梦见两个差役闯进来,四下寻找。我上前一问,才知道是来找你的,我说你出门了,他们这才走了。”

高玉成恍然大悟:自己遇见了神仙,而妻子遇见了鬼差!正是有了陈九的指点,他才逃过了此劫。

【篇四】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早先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文官武将,佣人侍女们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王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木雕泥塑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唇亭子的立柱。王子见这个老艺人,就叫他趴着当马骑,老艺人说死也不应允。王子大发雷霆,随手拔出佩剑,就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速躲闪,围着井口转圈地跑着。王子猛刺几剑,都未刺中。王子杀人心切,突然大喊一声“杀!”忘记了是井,直冲过去,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

这一切,都被那位好心的太仆意见了。他跑到井前,急说:“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有我安排。”

太仆急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令郎中令们打捞。当捞上来时,王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王子何故落井而亡?”太仆答道:“王子欲把老奴当马骑,老奴未应,王子发怒,拔剑刺奴,失足落井。奴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有!”“把太仆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

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雕刻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夜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型,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

第二天,正晌午时,两名郎中令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削下来。事先装在猪尿包里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

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刻泥塑老艺人会到一起,互表谢意。当下两人商定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在卫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篇五】小学三年级民间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早在尧在位的时候,天下就经常发生水灾,庄稼被淹,房屋被毁,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有人提议,让鲧去治水。

尧对鲧不是十分信任,心里很是迟疑。

大家说:“现在没有比鲧更有能力的人了,应该让他试一下。”尧勉强同意了。

鲧花了几年的时间治理水害,不但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使其更加泛滥。他采用的方法是拦截――哪里发水了,就在哪里筑坝,结果是刚刚堵了东边,西边又发起了水灾,使老百姓吃了更多的苦头。

舜接替尧的位子之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治水劳而无功,就把他流放到边远的羽山去了。最后,鲧就死在了那里。

舜问大家:“谁还能担任治水的重任呢?”

大家说:“鲧的儿子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舜便把禹请来了。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他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禹为人机敏,特别能吃苦,并且举止稳妥,言语和蔼,很让大家信服,他的美德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禹发誓,不治理好洪水,他坚决不回家。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没有一丝一毫的特殊。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里,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禹刚好从家门口路过。他听见了婴儿的啼哭,但还是一狠心离开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就是禹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动写照。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很大的龙门山,阻拦了河水的去路,使河水溢出河道。这里年年都发生水灾,百姓叫苦连天。禹几次到那里考察地形,最后决定带领众人一起开山通河。经过几年的奋战,龙门山被凿开了一个大口子,黄河水终于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入大海了。

舜对禹的治水功绩非常佩服。

有一次,他问禹:“你是依靠什么来治水的呢?”

禹说:“勤劳。”

舜说:“怎样勤劳呢?”

禹说:“就是和普通百姓一起劈山开河、挖泥运土。您看,我的手指甲已经磨秃了,腿上的汗毛也被泥磨掉了,手上、脚上都长满了趼子,走路时疼痛难忍。可是,我不能停下我手中的工作,除非治水成功。”

舜听了之后,十分感动。

禹因为治水,深得百姓的爱戴,大家都尊称他为“大禹”。

舜年老之后,也像尧一样,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继承帝位以后,依然保持治水时的作风,勤政爱民,为百姓造福。

后来,禹在巡视南方的途中,不幸病逝于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