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对现代青年学生有何积极影响及启发?

关于中华古典诗词的定位

过去,中国古典的、精髓的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抛弃了。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中国人正积极探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样式,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我们终于在文化上开了“天眼”,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本位。

我的看法是,古代诗词不能叫旧诗、古诗,用新旧、古今的概念不科学,也不准确,可以叫中华古典诗词。中华古典诗词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它是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的学说,但是不够普及。在历史上,中华古典诗词曾经妇孺皆知,这是不容易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千年不断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举办的原因

第一,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华诗词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具有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广泛地植根于亿万中国人的心底。这需要充分认识中华古典诗词的文化高度,认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程度,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理解,诗词大会比赛为什么会引起举国赞颂、举国认同、举国参与。

我是学文学的,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同学在看了诗词大会节目以后,还自己在微信上玩起了飞花令。我们毕业几十年了,在专业上大多卓有成就。很多同学退休了,有的在美国,有的在中国,回过头来还玩飞花令,说明它是植根于我们心底的,说明中华古典诗词深深植根于人心。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所系,是中华文化的命脉、血脉之所在。

第二,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诗词创作的思维方法与其他文艺创作如小说、散文、戏剧等思维方式不一样,它需要对于外在事物和精神内心的一种高度的、高层的、文化的提炼、锤炼、精炼,形成构思和句子。这些构思和句子是中国人思想的反映,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第三,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中国人在哲学上讲天人合一,在审美上讲情景合一,很多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国文学易知、易感的特点,运用了很多赋比兴的手法,容易理解。如要讲哲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

第四,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感性的民族。一个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让人民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方式,生活中积累了过多的情绪,就会起到负面作用。日本人很冷静,不同于中华民族的情感方式,中国人动不动就讲感情,就动情,就“泪奔”,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中华古典诗词反映了中国人的情绪特点。从形式特点表现来说,诗词在传承过程当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体裁,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还有词、曲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了格律的严谨和内容自由的统一,雅俗共赏。

第五,中华古典诗词特别契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诗词大会中既有《诗经》、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也有现当代人的作品,如毛泽东、鲁迅的诗词。说明国人公认这些现当代作家可以进入中国传统历史上伟大作家、伟大诗人的行列。像毛泽东诗词,丝毫不感觉到比古人作品有所欠缺。

《中华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的最为关键之处在哪里?一些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是非常空虚、空洞的,是不充实的,缺少坚定的文化信仰、哲学信仰等。那么用诗词的内容和方式弥补人们的心理,充实人们的灵魂,非常契合当代人的需求特点。

今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来学诗词,都可以欣赏诗词,都可以在诗词诵读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动力,找到自己未来的前途。有些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普通百姓,能够在诗词当中找到慰藉,找到生活的希望,原因就在于此。

如何推广发扬中华诗词

通过古典诗词的推进和普及,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我们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建设。

第一个建议,实行国民诗教制度。诗教现在是自发的一种形式,应该把它提升到国民教育制度的高度。

诗教的制度内容,第一是编写诗教的相关教材读本。现在的语文教材当中选了不少诗词,但是这些诗词的选编,并不是从宏观的体系上来考虑的,缺少内在逻辑。除了篇幅上要增加以外,要精选一些诗词,让这些诗词在诗歌源流当中形成自己的内在传统,不同的样式,不同的时期,反映不同的风格。这可以从小学教材课程开始。

第二是开设专门的诗词欣赏创作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也好,在高中阶段也好,需要开设高水平的古文和古典诗词的欣赏创作课程,但是现在往往没有人会教、能教。记得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写的一些诗词,请袁行霈老师指点过,陈贻焮教授也专门评点过,才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今后应在中文系开设高水平、专业性的诗词欣赏和写作课。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根,现在往往被忽视、丢掉了。

第三是诗词要进入高考。诗词进入高考,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因为有了诗词,有了感性的内容,高考可以把其他的内容排出去一些。诗词进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诗词的欣赏和体会,不是考怎么做诗,不是当年的科举。目前是有这样的一种契机的。教育部确定要颁布一个新的写古典诗词的韵谱,这是教育部对古典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这说明,教育事业要把发展改革的视角一定程度地转向古典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第二个建议,要建立国家诗词题咏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现在没有这个传统了。《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故事,贾政领着一帮清客,去题咏大观园的匾额,给景观命名。韩国现在很多建筑、学校教室题写了中国的诗文格言。中央电视台拍了五部《超级工程》的电视片,反映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工程,但是在这些工程上,没有文化艺术符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些工程意义不显著,因为它只有民生的意义,没有提升精神文化的意义。

比如说三峡大坝,国家投入了5000亿元,坝高185米,长2300米。我从大坝底部一直走到坝顶,走到大坝对面山上,看见了很美的风景,很壮观的大坝,很长的坝体。但是没有一个文化符号表示这是中国的大坝,把它挪到美国去、挪到意大利去,照样可以。从文化上说,就是一堆水泥块。我觉得反映三峡大坝之壮观最适当、最精炼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之一中的两句诗,“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总公司应该把这句诗刻到大坝上去。杜甫曾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是搞工程的,世称杜工部。上千年以前,他给三峡大坝“预留”了诗词题咏。

今天解读,这14个字有很深的意义,“三峡楼台淹日月”,是说三峡大坝可与日月齐辉,三峡大坝上可以建楼台景观,可惜没有。“五溪衣服共云山”,就是说湘、黔、川、渝的少数民族,穿着不同的衣服,都聚居在同一片蓝天下,说的是民族团结。这就把建筑工程赋予了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建了多少房地产项目?全国至少也有几十万个,但没有几个有相应的题咏。题咏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工程,贵州的都格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高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高过所有的电视塔。桥上风大车多,我走过去腰都不敢直。跟着过去在云南方向是世界第二高桥,564米,两个高桥连在一起,非常壮观。贵州还有一个500米直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世界最大的,我也去过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天文望远镜,可题上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个宏大的境界,要让科学和文化相得盖彰。要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把文化符号展示出去。诗人、学者以后就要到中华大地到处去题诗,把中华的诗词加以传承、显示、展示,让各国游客去参观时,感到震惊:中国人不仅会建工程,还会文化建设,还会创造出新的抽象的文化符号。大型的公共建筑、重大工程、公共机构都应有这种命名题咏的制度,这一定要上升为国家制度,可叫作国家公共机构建筑诗词题咏制度。

第三个建议,中华诗词要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形成诗词社会学习制度。引导诗词专业知识普及,形成一些定点的联系点,开展讲座、评奖等活动。人民群众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很强,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大学教师、研究专家等,要把自己的诗词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去,为普及诗教、普及文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也应成为一种制度。

政策建议往往涉及经费投入,这几点建议都不需要专门的经费,不要国家拨专款,但照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这些制度能够实现,中华诗词各级学会,诗人、专家、学者们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