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娜丽莎》没有眉毛?

因为达·芬奇所用的是晕涂法来表现她的眼角、嘴角,而且她的整个面部构造都是按黄金分割率(即PHI)来切分的,如果加上了眉毛会从一定程度上破坏掉这种美感和整体感。另外,据《达芬奇密码》所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一个两性人,而眉毛则是一张脸中起决定性部分,去掉了眉毛去掉了头发,你再仔细看看,会不会发现他(她)是一个不男不女的人?

另一种说法是画家达•芬奇根据当时的社会风尚,女子因好广额,将眉刮去,所以他没有给蒙娜丽莎画眉毛。这又使得画中人物增添了一种大理石雕塑的意味。
全文如下:
在绘制《安加利之战》的同时,达•芬奇又在为另一个贵妇人画肖像,这就是后来在西方美术史上千古独步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据考是那波里芙,生于1479年,她的父亲本是一个有钱的贵族,但在1495年法国人入侵时破产了。达•芬奇给她画像时,她已是佛罗伦萨银行家和皮商人佛朗切斯柯•载尔•佐贡多的第三个妻子。1481年佐贡多先生娶过马里奥托•鲁色莱伊的女儿嘉美拉为妻,但结婚两年之后嘉美拉就死了。以后他又娶了托马莎•维兰妮,不久又断弦了。第三次才娶了蒙娜丽莎小姐。达•芬奇为蒙娜丽莎画肖像时,艺术家已过了50岁,丽莎夫人的丈夫才45岁。佐贡多是一个谨慎和干练,不很坏,也不很好的人,致力于他的职务和田产,不久就做了首长。他把他年轻的美妻视为他家屋里的一件最适宜的装饰品,对蒙娜丽莎当然恩宠异常。但他懂得蒙娜丽莎夫人的美丽还不如他懂得西西利新种牛的优点或粗羊皮关税税率那般清楚哩。人家说,她并非为了爱嫁给他的,而是屈从父命;她的第一个追求者,自愿地在战场上战死了。 她是恬静的,谦逊的,虔诚的,严谨遵守教会一切规则,施恩于穷人,会持家,忠实于她的丈夫,慈爱于她的丈夫的前妻留下的一个12岁女儿狄安诺拉。达•芬奇对蒙娜丽莎夫人的肖像倾注了他最大的才能和热情。他在他的画室的院子中间设置了喷泉。泉水落在半球形的玻璃上,发出轻微的音乐。喷泉周围他栽上了丽莎夫人喜爱的花。他还请来宫廷乐师、歌唱家、说书者、诗人和滑稽演员为蒙娜丽莎表演。一方面是供她消遣,免得画像时她感到单调、无聊,另一方面他是趁机观察,音乐、故事和滑稽话在她心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活动,是怎样表现在她脸上,以便于他能够从容地捕捉表现在蒙娜丽莎脸上的内在情感。 达•芬奇在他的《画论》中写道:“要画肖像。你必须有个特别设备的画室:一个长方形的院子,10米宽,20米长,墙壁刷成黑色,突出的屋檐盖住一部分,还有一个遮阳布篷可以随需要而舒卷的。黄昏时候,或浮云多雾的天气底下,才卷起布篷画画。此时的光是最美满的。”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寓所就有这样一个画肖像用的院子。他的房东是佛罗伦萨高贵的公民,彼罗•狄•布拉楚•马特里先生——在政府执务,爱算学,聪明,且很敬重达•芬奇。这寓所在马特里街上。 历经四个春秋,肖像画《蒙娜丽莎》完成了。画上的蒙娜丽莎坐在安乐椅上,双手交叠放在胸前,脸上露出勉强可以看出的微笑,像是微笑刚开始的一瞬间,也像是微笑结束的一瞬间。双手柔美、纤秀、富于表情,与她温柔、娴静、美丽的脸部表情相互呼应。她的眼睛特具神彩,目光锐利而脉脉含情。薄如蝉翼的透明面纱,笼罩在蒙娜丽莎的头部与双肩,它把披肩上的两绺长发和肩部外衣的曲小的褶襞梳理成为统一、流畅的轮廓。袒露的胸部,显示了青春的女性美。瓦萨里说过:“细看她脖子下面的凹处,仿佛可以看到血脉的搏动。”在衣饰上,达•芬奇在画面上又取消了一切华丽的装饰,但对胸襟和衣袖的褶襞作了精细的描写。衣纹自然逼真,表现了软缎的轻软光亮的质感。达•芬奇根据当时的社会风尚,女子因好广额,将眉刮去,所以他没有给蒙娜丽莎画眉毛。这又使得画中人物增添了一种大理石雕塑的意味。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表现出来的精彩绝伦的技巧,无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画上的一切都是清晰而准确的,连同衣服的微小皱纹,围绕雪白胸膛的黑色花边,都画得可以乱真。同时,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部,使用了他所特有的“明暗转移法”,用他喜欢的薄暗的光,使蒙娜丽莎脸上和手上仿佛罩着一层黄昏时的光影,显示出柔和而富于诗意的调子。 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用左右两边隐约可以看出圆柱的基础和石栏,把近景和远景区分开来。他使用“空气透视法”将远景推向无限深远之处。那些古老的岩石,天蓝色的钟乳般的山峰,还有在岩石中间蜿蜒流淌着的河流,这一切仿佛笼罩在模糊的薄雾里,然后消失在无限深远的青色的云海中。这个背景把蒙娜丽莎的形体从观看者的位置拉向遥远的地方,从而使画中人物更富有审美的魅力。 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他曾反复多次地测量证明,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是整数比,因此人体呈现出最为和谐的美,称之为“神圣的比例”。他说:“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享有生命。”《蒙娜丽莎》正是他以一个真实的女性的微笑歌颂着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生命的可爱之处。体现了他的人生哲理。 《蒙娜丽莎》的右手被誉为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尽管科学发达的现代摄影技术无比高超,但如果把这只手与现代摄影作品相比,人们仍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指缝隙中,人们似乎能听到音乐的美妙,感觉到蒙娜丽莎那瞬间的愉快。现代摄影是很难记录下这种内在的神韵的。 16世纪初的许多画家往往把精力放在形体正确、轮廓严密、线条准确、细节清晰上,结果在他们笔下的形象往往缺乏生气。出现了僵化的“睡美人”,只有达•芬奇,才把生动性提到了更高的境界;并创造了众多充满活力的形象。然而,自《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对之赞叹不已而又争论不休的,则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什么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原因?她微笑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魅惑的微笑”,有人说是“邪气的微笑”,有人则认为是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微笑,是一个永恒之谜。其实,从画面上看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自信和乐观从容的气度。而这一点,正是那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人们正从基督教神学的重压下觉醒过来,去追求新生活的时代特征。 画中的蒙娜丽莎,从微笑中不仅显示出她的温雅、高尚和愉快,也显示出对新世界和新生活的欢欣和喜悦。这里没有丝毫的怀疑和恐惧,没有中世纪画家笔下人物的呆板、僵冷和对世界充满恐惧的踪影。也不像中世纪画像中那种作为神的奴仆的毫无生机的人,蒙娜丽莎是一个充满着青春和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展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乐观与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解脱神的枷锁后的人以及人的美的热情赞颂。蒙娜丽莎的微笑,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无限深广的意境。无论是其自身的和谐的诗意,还是其深厚广博的社会学、历史学涵义,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从这一点来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一曲千古绝唱。在蒙娜丽莎的身上,理性的原则和高度的诗意,崇高的精神和生动的肉体,情感和理智、科学和艺术,都和谐而完美地统一于一身。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完整的形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杰出范例。《蒙娜丽莎》表现了时代的巨大思想蕴含和艺术造诣的惊人深度,因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永恒的魅力怀有持续不减的热情。达•芬奇画成这幅画后,一直带在身边,视为珍藏品。直到他死后,才为法兰西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所收藏。现在这幅画珍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