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可是有的爸爸还是冥顽不灵,该怎么办呢?

不仅有这样的爸爸还有这样的妈妈!强加式给予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这样的家长不懂孩子的内心!他们“施舍”给孩子的越多,成长后的孩子越叛逆!甚至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败家子”!但什么都不能说的太绝对!大家不要忘了棍棒底下出孝子嘛!

#头条心理学院#让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技巧

家庭教育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共育更利于培养人格健康发展的孩子。

当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时,我认为对他攻击和责备都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我多年做家庭教育顾问的经验,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父亲的认知,达到他参与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他探究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意识到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父母对孩子有不同方面的影响,童年期父亲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是终身的。也就是说要改变他认为“收拾家务”和“教育孩子”是母亲责任的错误认知。

二.希望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中,母亲不要用“唠叨、责骂、抱怨”的方式来要求他参与,更不要对他贴“妈宝男”的标签。

三.要多在他面前多夸赞孩子,让他看到希望,拥有孩子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四.在让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初期,对他的要求要具体化。原因很简单。他从一个大男孩转化为父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得到具体的帮助,否则,他会感到害怕、不知所措,会选择逃避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小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受父亲影响还是受母亲影响?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是在那个论成分的年代。有一个出身地主家的姑娘没人要,都嫌她家成分不好,怕影响孩子,然而村上有一老支书却非要让儿子娶那地主家的姑娘,儿子不从,老支书连打带骂硬是让儿子娶了地主家的姑娘。

多少年过去以后,村子里成分好的人家的子女大部分都子继父业,小时候放羊放牛,长大后种地,闲了打牌打麻将。只有那个老支书的孙子孙女全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乡村。当初老支书看上的就是地主家的女儿读书识字,家教好,所以才一定要让儿子娶那姑娘的

双方同样重要

你看过的最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是哪一个?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帮助?

我觉得我看过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一部关于南非“克鲁伯”国家公园的纪录片。

当时南非象满为患,于是南非就大肆捕杀象群,只留下一些刚断奶的小象。南非将这些小象“孤儿”迁往了南非“克鲁伯”国家公园。

随着小象的逐渐成大,象群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这些半大的象孩子,一天到晚就是打架丶无端的推倒树木。最不可思议的是象孩子普遍性早熟,不但玩相互交配的游戏,而且还暴力水牛、犀牛…,导致“克鲁伯”国家公园内,很多珍稀野生动物丧命。

为了让象孩子们安份守纪,动物专家就在千里之外搞来了三头成年大公象,经过大公象们一个月的调教,象孩子们变乖了,懂得安份守纪了!于是“克鲁伯”国家公园的秩序恢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教育好孩子,老师和家长就需要以身示范。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的人生成长阶段,其实就是在模仿成年人,模仿的对象是以孩子最熟悉的长辈为主。因此家长、老师、甚至是社会上的成年人,都必须要做出好的示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只有家长丶老师当好了“领头象”,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正在厨房准备午餐,她听到自己的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了很大的动静,便大声问他:“你在干什么?”

  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泼冷水,不是用 “小孩子不要胡说”、“赶快进来洗干净手准备吃饭”之类的话打击孩子的异想天开,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吃午饭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一本人人都知道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面的小兔子想要下河、上山、想要离开家去远远的地方,变成不同的东西,而大兔子总是温柔地守护、关心着它,直到它回到家里。这种自由与尊重的教育观念正在成为更多中国父母的教育行为。

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长在教育中,不仅严厉,更要宽容,不仅引导,更要放他自由。人类的幸福有一半以上来自想像力,不会想象的人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和培养了想像力的人,当他遭遇不幸时也有能力体验幸福,当他陷入贫困时也有能力感受快乐。所以,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不善于想象的人。

小阿姆斯特朗的美丽梦想幸运地被他的妈妈幽默地保护了,才有了后来的首位登陆月球的人。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的梦想都轻易地被父母扼杀在摇篮里,从此再也没有飞翔的欲望,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你希望你的孩子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