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亲情观为什么那么淡薄?

张爱玲的亲情观为什么这么淡薄,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冷漠源自她的父母,而她父母的行事行为源自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知道我曾遭遇过什么,你就不会怪我如此凉薄。”

——张爱玲《倾城之恋》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张爱玲,大多是为她的才情所倾倒,我们了解她往往是通过她的小说、散文抑或是从他人或轻或重的只言片语中,然后再加以几乎是轻薄又无礼的揣测。

于是,一个孤标傲世,冷眼向洋的倾世女作家的形象便产生了。

或许于我们而言,想要去了解张爱玲读懂张爱玲,也只有从她留下的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而相比较她和胡兰成的爱情纠葛张爱玲的家庭生活及生活环境人们常常是一知半解,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胡兰成,对她影响更大的是她的生母——黄素琼(又名黄逸梵)

(张爱玲母亲)

张爱玲的父母都是名门之后,门当户对珠联璧合,父亲分到的遗产和母亲分到的陪嫁,足够他们全家锦衣玉食几辈子。

可惜,这世间的痛苦,可以用钱解决的有很多,而不可以用钱解决的那部分,大半是无从解决了。

“张爱玲的父母,一个生得太晚,一个生得太早,一个过时得让人叹息,一个新锐得让人侧目。但是,正是有了这太旧的父亲,和太新的母亲,正是触及灵魂地感受到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撕扯与挣扎,才会诞生如此绝世而独立的张爱玲。”

——闫红《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走的是清末遗少路线,抽大烟、嫖妓、赌钱样样不落。

母亲黄素琼在娘家时,深受重男轻女的伤害,十分痛恨旧社会的恶习,思想开放,向往自由。

名义上,张爱玲被过继给大伯了,她叫自己的亲生父母二叔二婶。

4岁时,母亲以陪小姑张茂渊的名义出国留学

8岁时,母亲和姑姑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英文、绘画和钢琴。

8岁是孩子刚刚对周围事物有深刻记忆的时候,黄素琼回国的时间把握得刚刚好。而且,她还给女儿带来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但好景不长张爱玲10岁那年,父母离婚,母亲办完离婚手续就再次丢下年幼的张爱玲,独自去了欧洲,张爱玲和张子静跟着父亲生活。

(张爱玲、弟弟和父亲)

对于父亲张廷重,相比于母亲这一方面的缺失,父亲对儿时的张爱玲来说有着更多的温情。

晚年张爱玲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回忆:

“有一次在多伦多街上看橱窗,忽然看见久违了的香肠卷——其实并没有香肠,不过是一只酥皮小筒塞肉——不禁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带我到飞达咖啡馆去买小蛋糕,叫我自己挑拣,他自己总是买香肠卷。一时怀旧起来,买了四只,油渍浸透了的小纸袋放在海关柜台上,关员一脸不愿意的神气,尤其因为我别的什么都没买,无税可纳。美国就没有香肠卷,加拿大到底是英属联邦,不过手艺比不上从前上海飞达咖啡馆的名厨。我在飞机上不便拿出来吃,回到美国一尝,油又大,又太辛辣,哪是我偶尔吃我父亲一只的香肠卷。”

这里既是对早年上海美食的怀念,更多的也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父亲的怀念。

后来,黄素琼从欧洲归来,这对母女时隔八年终于见面了。

(张爱玲母亲)

小时候,母亲对幼小的张爱玲来说无疑是她最最崇拜和尊敬的人,无论是从相貌还是才识,都是当时的张爱玲所羡慕的,母亲更像是她后来一生的缩影。

一次,张爱玲去母亲那里住,回家时与继母发生冲突,被继母打了一巴掌,却反被继母先告了状,父亲不分青红皂白毒打了张爱玲,并将她软禁,后来张爱玲得了痢疾,为了“家丑不可外扬”张志沂没有请医生。

“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终于被人拉开。……

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私语》

于是一段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父女情走到了尽头。

但不管怎么说,可堪告慰的是,人们在张爱玲早年的作品中,看到那个昏聩暴虐的父亲的同时,也看到了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孕育和培养了一个天才的作家。在撕裂和毁灭了张爱玲关于世界的种种温情和美好的想象的同时,也促使她建立起另外一个清冽冷酷但却真实理性的世界。

半年后,张爱玲趁两个警卫交班,逃了出去。

她逃到了母亲的家里,本以为生活会好起来,却没想到,母亲的窘境超乎她的想象。一天天,日渐窘困的生活,慢慢消磨了她与母亲之间的情感。

“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童言无忌》

母亲从小就教张爱玲要自立,却在这个时候说:“其实我可以嫁掉你,年纪轻的女孩子不会没人要。”

黄素琼本来要跟外籍男友去国外生活,但因为张爱玲,被迫留在上海。

来客人时,张爱玲拿厚重的英文书到屋顶去看,她想跳楼让地面给自己一个巴掌,证明自己是真的对那些牺牲过意不去。

张爱玲得了伤寒,住进了医院,黄素琼气急败坏地说:

“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1938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然而,第二年黄素琼在自己的游历和女儿上大学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游学,对张爱玲的学费就此断掉。

努力之下,她拿下了港大文科二年级的两个奖学金,有一位英国籍教授为此惊叹:“教书十几年,从未有人考过这么高的分数!”一位历史老师在得知她的生活困难后,还曾以私人的名义奖励了她800港币的奖学金。

不过,正是这笔钱,斩断了她与母亲最后的亲情。因为它们被来看她的母亲拿去打麻将,全部输掉。自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尽头。

(张爱玲港大学生证)

这个世界需要冷漠与之对抗,因为连恨,都需要勇敢,需要力气。

年少时的张爱玲早已习惯了人生的离合聚散,因为她知道:此后,万水千山的人生旅程中,她只能一个人独自前行。

但另一方面,我们所认为张爱玲在亲情方面的淡漠其实很多都是留于表面的,比如从她离开父亲的时候就再也没回去过,比如,黄素琼临终前,希望能见上她最后一面,她冷漠拒绝。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细细品味她晚年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父亲和那段童年生活的怀念,而我们也只看到了黄素琼死后张爱玲的冷漠,实际上黄素琼死后,张爱玲独自面壁而哭,大病了一场。

晚年时,邻居发现张爱玲常常面壁而坐,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起初以为她在念佛,可是细听,又不是。

他禁不住问:“您需要帮助吗?”张爱玲回过头来,有些自嘲地说:“对不起!慢待您了,真有点不好意思!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妈说话呢。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的,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

人之将至,其言也善。人之将至,心里想着念着的也只有回家。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借曼祯之口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世间的回不去,最遗憾的不是男女的错过,错过心爱的ta,还可能遇上更爱的ta,而是亲情的错过,只此一家,再无分店,并且过期不候。

直到我懂得了你,原谅了你,妈妈,你还愿意为我留一条门缝吗?

我们以为的大才女张爱玲,在妈妈那里,也只是个索爱、要懂得的小女孩。

或许她所表现的淡薄冷漠,也仅仅只是为自己的软肋做了一个看似坚硬的铠甲罢了。

大概天生的作家,都有一颗天然敏感的心吧。

她的人生经历影响了她的整个爱情观,这也是为什么她的书以女性为主角的原因,看的比较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