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革命,秋瑾和鲁迅为何会存在恩怨?

秋谨革命更直接,应该存在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别。

鲁迅和秋瑾,他们同为革命者,最后怎么就分道扬镳了呢?这其实是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分歧造成的。

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而秋瑾是1904年。秋瑾到了日本之后,在同乡会上,看到鲁迅慷慨陈词,壮怀激烈。她因此对鲁迅很是赞赏,尽管没有什么交集,但是身为革命同志,相处还是和平融洽的。

那么,他们后来怎么就又发生分歧而走向不同的道路呢?鲁迅在许寿裳的介绍下,加入了暗杀组织。接受任务之后,鲁迅发出了一个疑问:“我要是牺牲了,谁来替我照顾我的母亲呢?”就是这一句话召开了白眼,并被认为,他这是打着母亲的幌子来临阵脱逃,而秋瑾更是对鲁迅嗤之以鼻。

后来,因为清政府对留学生的打压,日本政府出台了《取缔公约》。这时,留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罢课回国,一派主张留下来继续学习。秋瑾是第一派,他到处演说,鼓动学生回国。鲁迅则认为事情还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不必要采取这么激进的方式。而这又被回国派所不耻。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秋瑾更是情绪激动,拔出倭刀,判处胡汉民,鲁迅等人死刑。

作为一个铁血改革派,用鲜血践行自己的志向,是让人敬仰的,至今为人铭记。因此,秋瑾牺牲后,鲁迅多次在文章中表达出对秋瑾的尊敬。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选择也没有错。没有他的选择,我们文学和思想的天空是不是要暗淡许多呢?

你知道吴起的故事吗?

吴起(?—前381),战国时代著名的兵家、改革家。吴起是卫国人,受业于曾子门下。吴起在军事上与孙子齐名,治兵有术,长于战略;又勇于改革,曾得鲁国国君赏识,旋受魏文侯重用,后来又在楚国担任令尹(宰相)实行变法。

吴起的下场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商鞅差不多,他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进行改革,结果却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群起报复而死。

在古代,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等措施往往损及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丧失其地位权力,而新君及其人马在登基之前,也多与改革者相冲突。所以,在古代,新王与旧贵族这两者的利害常常相连,受到损害是一定要复仇的。秦国对付商鞅,是旧贵族和新君联手的,吴起的命运则近似如此。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楚悼王听说吴起挺能干,就任吴起为丞相。吴起当然“报赐以力”,带兵平定四方,楚国在诸侯中日益强大。   

当然,就像许多能干的人一样,你越能干事,越有人看你不顺眼。   

约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倒了,贵戚大臣们群起而围攻吴起。吴起也够聪明,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躲着,对方放箭射他,都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这简直是大不敬。   

丧事办完后,楚肃王即位,就下令把作乱的人全杀掉。吴起的对头全被满门抄斩,诛杀70多家。   

吴起这种人,才大于德。司马光评说人的才与德时,认为德大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这么说来,吴起似乎算是一个小人。   

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才,往往并不总是被国君们信任。所以人才流动在战国时就很频繁,吴起就是典型的例子。

从吴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一定要有相当的毅力,这些人都很能干,对当时的情势有一定的判断。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有多少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些利益受损的人,将来是会报仇的,而那些人又并非没地位、没力量的人,但他们却还愿意冒这种险,坚持改革的信念。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他一生曾在鲁、魏、楚三国做官,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的思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故事”的人。总的来说,吴起有才,但也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那么,他都有哪些故事呢?

为了学业,母死而不守孝;为了功名,不惜手刃娇妻。

吴起年少时,勤奋刻苦,从小立下“为卿相”的远大理想。于是他开始游历各诸侯国,向其“投简历”。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吴起不仅求职不顺,还荡尽家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间,他娶了一个齐国的女子为妻。

初次出道受挫,并没有使吴起意志消沉,通过这次游历,他增长了见识,磨砺了心智,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求职经验,并且清醒地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于是,他投入了曾子的门下,继续修炼。然而就在此时,他的母亲去世了。吴起本该回家奔丧,葬母、守孝,然而吴起却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淡定状态。为的是早日学成,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在以“礼”治国的楚国,崇尚“孝道”的曾圣人认为吴起“德育”成绩不合格,于是开除了他的“学籍”。

机会总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当齐国大军兵临城下时,鲁国人站在城上摆事实,讲道理,举出N个齐国不应该攻打鲁国的理由。但是齐国军队却不买账。

眼看就要成为俘虏的鲁国国君,有病乱投医,想到了在某个小县城为自己打工的吴起,于是赶紧600里加急召回他。当吴起来到前线时,吴起娶了个齐国妻子的事实又摆在人们面前。人们害怕吴起外通齐国,把鲁国一锅端了。

鲁国人也是有点不厚道,眼看着刚刚抓住吴起这根救命稻草,却还在左顾右盼,疑神疑鬼。

吴起眼看着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要失去,十分不甘心。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手起刀落,斩下妻子的头颅。这个在历史上连名字也没留下的可怜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了丈夫的刀下鬼,也成了他前进道路上第一块垫脚石。

鲁国国君看到吴起的忠心,于是就拜他为将。吴起带领军队,大破齐军。

可是鲁国还是很介怀吴起之前的所做作为:不孝,为功名不惜弑妻。鲁国人在暂时脱离战争危机后,让吴起卷铺盖走人。

为了建功立业,吴起打情感牌:为士兵吮吸脓血。

吴起只能灰溜溜从鲁国逃到了魏国。魏国国君魏文侯看中了吴起的才华,决定录用他。

当时秦国还不是很强大,而魏国国力强盛,正雄心勃勃地想开疆扩土。吴起的到来,无异于及时雨。

于是魏文侯拜吴起为将军,让他带领军队去攻打秦国。吴起带兵可是下了血本。他跟最底层的士兵同吃同住。

行军时,不骑马不乘车,亲自带干粮。甚至有士兵生疮时,他亲自为士兵吮吸脓血(其实当时完全有其它的方式为战士疗伤,而没必要让三军统率做这种事)。他这张情感牌打得恰到好处,士兵们感动得稀里哗啦,魏国的军队全部成了骁勇善战的敢死队。

也是活该吴起露脸,他带领军队所向披靡,打得秦军丢盔弃甲,连失五座城池。魏文侯下令犒赏三军,并给吴起加官进爵。

吴起虽然离着“为卿相”的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前途毕竟是光明的。

可惜好景不长,魏文侯死了,武侯继位。吴起一直也没有当上宰相。后来魏国的驸马公叔痤做了宰相。他设圈套让武侯开始忌惮吴起,把吴起逼走。吴起投奔楚国。

吴起终于实现“为卿相”的终级人生目标,但因变法触犯贵族利益,被乱箭射死。

吴起跳槽到了楚国,可把楚悼王乐坏了。他直接任命吴起为相国。吴起终于实现了人生终级目标。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奄奄一息。于是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进行普法教育,废除过时的律令;裁掉过多的官员及公侯,让他们去边远之地负责开垦荒地,用节约下来的财富去供养有军功的将士。

通过吴起变法,楚国的GDP直线上升,国力增强,士兵的战斗力也空前高涨。吴起的文韬武略终于派上了用场,他再一次登上权力的巅峰。

从推动国家进步的角度来说,吴起的变法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但是变法也在某种程度上触犯了楚国世袭贵族的利益。后来楚悼王死了,吴起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那些王室贵族甚至不等楚悼王下葬,就疯狂反扑。他们一阵乱箭,又使得吴起坠入万劫不复。

吴起眼看着小命难保,于是急中生智,也杀了个“回马枪”。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并伏在上面,希望以此来逃避攻击。但是那些王室大臣好像红了眼。他们用箭射杀吴起,也击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被安葬后,太子被立为王,他下令全部杀掉那些射杀吴起并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于是,射杀吴起而遭连坐问罪致死的宗室有七十多家。

吴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临死拉了仇人及其家人垫背,也算是他横死前扳回一局。

纵观吴起的一生,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但是,一个个的悲剧却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从闪亮登场,到纵横多国,再到身首异处,究其原因,品质是他的致命伤。

他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功名与前途,他不尽起码的孝道,而且不惜杀妻,也为后世留下诟病。甚至,他过于高估自己,因为急于上位而锋芒毕露,以致一次次引起当权者的猜忌。再加上封建社会人们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了吴起悲剧的人生。

一个人,功利心越重,就越容易失去自我。如果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达目的不罢休,就会慢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而太过浮躁和用力的人生,往往走不远!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