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历史中,晋文公娶的齐桓公之女齐姜和晋献公取娶的申生母亲齐姜是同一人吗?

我们先看一个成语“秦晋之好”,指的是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世代联姻。与这个词相关的还有“秦晋之缘”、“秦晋之盟”、“天合之作”,当然,弄不好就有“反目成仇”了。

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

女子以姓氏相称沿袭了2000余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很多妇女的名字中还带有自己的姓,姓李的女子嫁给姓张的男人,她的名字就叫张李氏;姓何的女子嫁给姓郑的,就叫郑何氏。

▲齐秦剧照(网络图)

这两个齐姜不是同一个人晋武公(前754—前677年),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儿子晋献公(?—前651年),名诡诸,在位26年。

晋献公有6位后妃,其中一位名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她生了穆姬和申生。申生为太子。另一位名狐季姬,晋国大夫狐突之女,生了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前697—前628年)。还有一位名小戎子,狐季姬的妹妹,生了晋惠公。

▲齐秦剧照(网络图)

《史记·晋世家》(卷39)对上述情况有记载:

太子申生,其母齐桓公女也,曰齐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齐秦为晋献公生穆姬和太子申生,后不久便去世。

重耳娶的秦姜是怎么回事呢献公二十一年,晋献公杀死太子申生,晋献公的第5位后妃骊姬,总是在晋献公面前进谗言,重耳害怕哪天被害,没有向晋献公告辞就到蒲城守城去了。

第二年献公派人去杀重耳,他就先逃到狄国,狄国是母亲的国家。当时重耳已经43岁了,在狄国住了5年后,晋献公去世了。

晋国派人来接他回国继位,他不敢回去,他的弟弟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重耳在狄国居住12年后辗转到了齐国。

▲齐秦剧照(网络图)

齐桓公对重耳厚礼款待,将宗族的女儿嫁给他,送他80匹马,重耳安于在齐国的闲适生活,两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孝公即位,他在齐国住了5年。

《史记·晋世家》对此有明确记载: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这说明,重耳娶的不是齐桓公的女儿,而是宗族的女儿。虽然也叫“齐姜”,但和申生母亲不是同一个人,申生母亲早就去世了。这时的重耳至少是55岁了。

后来重耳的随从赵衰等欲回晋国,在桑树下密谋回去的办法,被侍女听到了,侍女就把这事告诉了“齐秦”,“齐秦”怕事情外泄,就把侍女杀了。她劝重耳回国,重耳不肯,最后重耳被灌醉,装进车里送回去了。重耳做了晋文公,迎“齐秦”为夫人。

▲齐秦剧照(网络图)

显然不是啊,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当时女子没有名字,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

晋文公重耳的夫人齐姜,是齐桓公之宗女,是他逃难时,齐桓公嫁给他的

晋献公夫人齐姜,是齐桓公之女,生穆姬(秦穆公夫人)和申生,齐姜本是他父亲晋武公的妾,

你怎么看山西灵石煤老板母亲的奢华葬礼?

诚邀,山西灵石煤老板给母亲举行奢华的葬礼引起热议。这条新闻一出就引来了大量围观,毕竟土豪的世界我们不懂。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提升,思想也逐渐开放,简约绿色葬礼也慢慢兴起。这起事件也与倡导的恰恰相反。那么这个事件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有钱就是任性,很多家庭并不是不想给过世的亲人举办所谓奢华的葬礼,是压根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如果说婚礼的奢华因为各路明星的婚礼现场被曝光而变得屡见不鲜,那么奢华的葬礼就显得有些吸引眼球了。

这种奢华的葬礼到底能够逝者的亲属带去什么?我想就是所谓的面子,所谓的荣耀,所谓的身份,和所谓的孝心。我想人已逝去再谈孝心毫无意义。真正的原因只有前面三点,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人都已经离世却成了亲属拿来炫耀的工具。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农村葬礼都差不多,但是有一个共性就是少不了哭坟。真可谓哭的惊天地泣鬼神,好像通过这种途径就能表达出孝心,或则不痛哭就是不孝。我记得我的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父亲在下葬的时候直接跟其他亲人说,哭什么哭,我们身为儿女在世的时候哪一个没有尽孝心,我们无愧。他们走的是安详的,是幸福的。如果老人在世的时候你都不能尽孝心,而在人死去的时候表演起来,你身边总是有知情的人的,永远都是自己骗自己!

这场奢华的葬礼在山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全国的关注,传说这场奢华的葬礼花销上千万。

山西的一位土豪又震惊了全国,当然离不开煤老板的身份。这位山西灵石的煤老板母亲去世后,为表示孝敬,送葬的队伍由上千辆矿石运输车,越野车,皮卡车组成,绵延约8公里,当然送葬队伍的其他配置就更加了奢华了。这样的葬礼场景很少见,尤其是现代倡导薄葬的社会风气下。

这位老人身后确实享受到了极大的荣光,这样的葬礼可以说是轰动全国,世所少见。能动用这么大的阵势为自己的母亲下葬,也可以看出此子本身也是很孝顺自己的 父母,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有人可能觉得非常的奢侈,也有人觉得孝敬父母,看的更多是个人的经济能力。既然对方有这么强大的经济能力,如何为父母做身后事,那就是个人的选择。总比很多人,都不孝顺父母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