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国外会不会再次感染中国?

由境外的疫情泛滥再感染中国的危险机率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众志成城地严防死守,来不得半点的任何疏忽,好在经过两个月来的努力,我们已逐步积累了一定的防疫、抗疫经验,不会再如春节前那样面对疫情的“措手不及”,现在更多的是淡定和信心。

4月23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6例,目前疫情是否已明显好转?

我们要十警惕,不能放松,千万要戴口罩。为了他人与自己安全,现在国家以经做出了这么大努力,我们要配合,千万别给国家添乱?

目前国内疫情是很好!但是国外疫情非常严重,我们必须戴上口罩,防不胜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漏网分子,所以还是要加强防范工作,出门戴口罩,寻洗手,做好消毒工作,不到人多地方等等。

警惕!全国已有12起复工后聚集性疫情发生,复学后会不会发生?该怎么预防?

虽然复工全国发生12起聚集性疫情传染,但复学是不会发生此类现象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全国复工发生12起聚集性疫情共12人确诊,18人感染,514人被隔离,发生疫情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复工时间大都在2月10日,复工返程大都在2月8、9日,当时还处于疫情扩散期,返工潮带来了人群的高密集接触,为发生疫情带来了隐患。

2、人们麻痹大意,还没有引起对疫情的足够重视,不能自觉地自我隔离14天。

3、急于开工,防范措施不力,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做到戴口罩、量体温、消毒等防护措施。

复学就不会出现疫情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开学原则:疫情不除,绝不开学!开学时间必须是在经过科学评估后确定,必须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条件下开学,各地都会审慎对待,丝毫不敢大意。

2、开学前要求师生做好自我隔离,并且实事求是地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得瞒报!

3、开学学校会谨慎地做好一切防护措施。

那么,学校如何做到防护呢?

1、守好校门,开学第一天严格把好第一道关。严格落实教育部2月7日关于管控学校校门强调了五个“一律”:

(1)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准返校;

(2)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门;

(3)师生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4)对发烧咳嗽者一律实行医学隔离观察;

(5)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

2、科学地落实晨检、午检制度

坚持对学生进行晨检、午检,并且不能在教室里检测,而是每天在学生到校时在校门口检测,避免发热人员进入校内。

3、错峰安排学生上学、放学。比如,小学上午可以让高年级七点到校,中年级七点半到校,低年级八点到校。

4、按时消毒,对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及时消毒。

5、教室里勤开窗户,勤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6、要求并监督学生戴好口罩。

7、学校制定好防控应急预案,遇到特殊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的生命安全为重,确保学生不出一点差错,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向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12起复工后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哪些地方?感染人数有多少?

从上面可以看到,12起复工事件共有15个人确诊,18个人感染,并且造成514人被医学隔离。其中,内蒙古和山西,这两起复工生产事件都发生在发电厂

警钟都敲响了,如果还不能够深刻反思,那怎么行呢?这段时间陆续都会有集中性病毒传染的新闻报道,这是直接给我们开学敲了一个预警啊!如果疫情增长,不能持续几天为零的情况下开学,那么还是会有很大的风险的。

那么关键一点来了,我们该怎么样有效的去预防,预防的措施又有哪些呢?

在上学的时候,学校应该坚持在校门口设卡,去测量学生体温,并且记录在案,全部输入电脑里面做数据分析,就算没有感冒发烧,如果学生体温一旦出现波动性较大,异常的情况就要及时的去医院诊治在学校应该始终强调要戴好口罩,学生的自觉性可能不是那么好,那么学校的工作人员就要加强管理,时刻监督上下学都应该错开。不能出现人流量较大的情况,其实每到学校一放学门口的交通系统几乎瘫痪,人山人海,这样的情况在这种特殊时期,不允许发生,是非常危险的公共场所应该做到定期消毒,并且消毒频率要稍微多一点,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不留死角卫生要加强管理,时刻通风,保证空气干燥,不易滋生细菌6.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学生宿舍,也要加强消毒工作做

其实直接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暂时不开学,直到疫苗研制出来,并且学生全部接种完,才能够开始复学

我们不可能说让学生去承担风险,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如果造成感染局面,几乎控制不住。只是疫情的严重性,想必大家都知道,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不可能让孩子去冒险。

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又何谈学习呢?

再多的预防措施都只是去隔离病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哪怕只有00001%的几率感染,情况在学生群体里面都是不允许发生的。如果没有抗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就得不到100%的保障。

结束语:我是二中数学王大川老师,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谢谢您的点赞转发,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