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真实的关爱的故事

母亲的贺卡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当年,他刚刚二十岁,跑到南方的某个城市作生意,没想到生意彻底赔了,血本无归不说,还债台高筑,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 就要到春节了,他想了又想,给母亲写了最后一封信说,如果他春节不回家,可能就永远就不回来了,请老人珍重,忘掉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吧。他那远在北方偏僻农村的母亲收到他这封沮丧又绝望的信,悲伤地哭了很久。这个世界上,她最牵挂的就是这唯一的儿子,他是她的魂啊。 母亲找来邻居家的孩子,又从抽屉里找出了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贺卡,让那孩子代笔,在贺卡上歪歪斜斜地写上了一行留言:孩子,你不回家,妈也不想再活了。母亲拄着拐杖赶到几十里的镇上,把那张贺卡丢进了镇上小邮电所为那个绿漆斑驳的邮筒里。那天的雪真大呀!风也刮得呼呼做响,从村里到镇上,母亲跌了几跤,纷纷扬扬的大雪,几乎把母亲裹成了一个苯苯的雪人了。 天刚擦黑的时候,小邮电所里的分发室里,几个人正点着几盏油灯在分拣信件。一个年轻的女营业员首先发现了那张贺卡,她说在:“咦,这张贺卡怎么没贴邮票呢?”的确,那是一张需要贴邮票的老式贺卡,已经有些发黄了,这样的贺卡早就没有用了。女营业员看了贺卡上的留言,将已举到废纸篓旁的手缩了回来,对老所长说:‘‘您看,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头发灰白的老所长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那张泛黄的贺卡,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他说:“这张贺卡就是没贴邮票,也不能退回原址,更不能扔,我们要马上把它投出去!”老所长一脸凝重的神色 第二天早上4点多,老所长就骑着他那辆和他看上去一样老的自行车上路了。本来,按照往常的习惯,这么大的雪,天气又这样冷,所里是可以不去县城送或取邮件的,七八十里的山路,白雪皑皑的,路上的积雪太厚,又很少有行人,这样的行程太危险。但老所长看着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仿佛看见站在悬崖边上的生命啊!绝望的孩子,还有抱着仅仅一线希望的一位老母亲……老所长的眼眶湿了,他顾不上自己那天一冷就隐隐做痛的老寒腿,把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掖在贴胸的口袋里,骑上车趔趔趄趄地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上路了。 天黑的时候,棉袄和眉毛上落满白雪的老所长终于感到了县城。他匆忙停好了自行车就一溜风似地跑进邮局的信件分发室。分发室的人很惊讶:“这么大的雪你还跑什么,不想要你那半拉子名命了?”老所长笑笑,就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那张贺卡:“这贺卡忘贴邮票了,但它拴着两条人的命呢!说什么我们都要把它投出去!”分发室的人一一接过那张还有着老所长体温的贺卡传递着看了说:“寄,马上就寄,这张贺卡一点都不能耽误!”他们“啪”地在贺卡上砸上了鲜红的邮戳,想想,又在那贺卡的空白边缘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黑体小字儿:这是一张很重要的贺卡,望能迅速投递!落款是:礼城县邮局全体同仁。在落款上,他们又盖上了一枚鲜红的邮戳。 雪还是纷纷扬扬的下着,但夜里十点多,邮车上路了。这是邮车第一次走夜路,何况还飘着大雪。局长让胖胖的司机看了看贺卡问:“什么时间往市邮局送?” 胖司机笑笑说:“您别将我的军,我还能不知到什么时候送?这张贺卡,今夜不投到市局里去,我的觉就甭想谁了!”局长拍拍司机的肩膀,招呼了两个年轻人随车一起去,再三叮嘱他们说:“今晚一定送到市局去!” 炽亮的车灯照在地上的积雪上,比白天的阳光还耀眼,邮车冒着鹅毛大雪摇摇晃晃上路了。 黎明时分,邮车终于停在了市邮局大门口。胖司机亲手提着那件装着这张贺卡的邮包走到分发室,市邮局的人很诧异,什么十万火急的邮件啊,竟冒着大雪和危险连夜赶来?胖司机取出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说:“赶不上你们今早的分发,今年的春节我甭想过得安稳。”市邮局的人看了贺卡,迅速分拣好,拍拍胖司机的肩膀说:“8点钟准时让它上火车,耽误了它,我们和你老兄一样心理很难踏实!” 8点的时候,按战俘贺卡和一些邮件准时送到了远去的火车上,开始了它的新一轮传递…… 他是在四天之后的夜里收到母亲的这张贺卡的。那时他已经蜷缩在一个偏僻的小旅馆里的通铺上睡着了,睡眼惺忪的店老板叫醒了他:“有你一个邮件,我让邮递员给我叫给你就行,但邮递员非要亲手交给你。” 跑得汗津津的邮递员说:“本来这贺卡是明天早上送的,但既然今天晚上就分到我的邮包里,今天晚上不送到你手里,我这心里就不踏实。”说着,就把那张辗转了万里的贺卡递给了他。 “怎么,没贴邮票?”他看了看那贺卡愣了。 “是没贴邮票,可它就这么一程一程地投递过来了。”邮递员微笑着望着他说。 他看看贺卡母亲的留言和边缘空白处那行陌生人留下的小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旅店里的旅客听到他的号啕大哭都纷纷披衣围了过来。大家默默地传递着看了那张泛黄的、没有邮票的贺卡,默默地掏出钱放到他的面前:“回家去吧!你妈在家等你呢!”那一堆钱有10块的,有5块的,有1块的,还有角票和许多硬币,他知道,住到这地方的人,都是些经济不太宽裕的人。 怀揣着那张贺卡,他终于踏上了北归的列车。如今,年过40的他,已是北方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了,他和善,乐于助人,似乎他开公司不是要赚钱,只是为了一种雪中送炭的施舍。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那张泛黄的饿用玻璃镶嵌起来的贺卡,只有他知道,爱是一个人一个人一程程一程程传递过来的,就像是一种生命的接力。当初,那么多的陌生人将爱传到他的手上每吧爱传下去,那是他唯一的任务。那张贺卡没有邮票,但曾经被许多陌生的爱心传递给他了。爱,是一种通行于生命的唯一邮票。如果把爱的心灵一颗一颗地串起来,那世界将是多么璀璨的一串水晶啊! 没事的时候,他常常默默凝视着那张母亲的贺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为母亲,更为那些直到现在他仍不知道名字的人们,也许,是为了什么之间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心灵吧! 爱,是不会忘记的。

在现在充满腥煽辣与爆料文化的新闻当道下也许 我们应该多看看有许多的故事 是值得让我们去感动的看了这些故事后 我想 爱 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养育发展迟缓的孩子,父母常为孩子的未来忧虑操烦,心情经常是无奈凄苦的。沈医师是中部几所牙科诊所经营者,最近在彰化市区买了一块400坪的土地,「将来前院会有篮球场、桌球场、还可以踢足球,」沈医师站在快完工的四层楼别墅前比画著。 他盖房子建球场,只为了儿子宽宏(化名)能快乐地打球。宽宏因为早产造成轻度智能障碍,念小四的他非常喜欢球类运动,但不懂规则,同学不爱邀他玩,「看到宽宏只能在球场边跑来跑去捡小朋友漏接的球,我会掉眼泪,」车行经过学校操场,触发了父亲不轻易为外人道的痛楚。半数发展迟缓儿的父母无法走出悲伤尤其在刚获知孩子有发展迟缓问题的时候,对父母绝对是个巨大的冲击与考验。有些父母很快接受事实,清楚找到能和孩子一起努力的方向。前知名主播、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陈蔼玲在产检时知晓老四脑部可能发育不全、重度迟缓,她深思后仍决定生下来,为孩子做早疗。「接受,才会以平常心面对它,你的努力才不会变成太过份地想要扭曲事实,」接受《康健》专访时,她曾说。更有许多父母长时间都走不出孩子是迟缓儿的打击。「我的门诊有一半的父母沈浸在悲伤中走不出来,」从事早疗20年、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郭煌宗医师说,这些父母在怨叹或拒绝承认的情绪中失去「自觉」与「自决」能力。音乐家林照程、萧雅雯婚后不久就当了爸妈,大女儿咏晶5个半月时全身肌肉仍然软趴趴、「像松掉的橡皮筋」,一连串检查后宣判咏晶是极重度发展迟缓,原因不明,只知与基因无关。听到这宣判,完全浇熄了夫妻俩初为父母的喜悦。但萧雅雯很快收起眼泪,听从成大医院朱晓慧医师建议,带著女儿到台南成大和瑞复启智中心做早疗,学怎麼摆位翻身、刺激关节活动、肌肉强壮……,长期学下来,萧雅雯厉害到从治疗师帮孩子摆一个姿势就能判断他的功力。他们带著女儿四处找名医、找传说中的南北两大物理治疗师;也试过针灸、整脊、脚底按摩,连算命、通灵、看祖坟、改风水也做过。4年后,他们怀抱希望生下老二逸华,没想到也是重度发展迟缓。夫妻俩为了两个女儿卖掉别墅、宾士车,四处借钱,负债两千多万。直到他们借钱借到一个基督徒朋友,因接触信仰让林照程和萧雅雯醒悟,原来是他们一直不能接受女儿的残缺,一心想找到「医好」女儿的方法。父母比孩子更需「早疗」与「早了」「特殊儿(发展迟缓)父母,其实比特殊小孩更需要『早疗』和『早了』,早一点治疗心理那份苦楚,然后早一点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他需要哪一类早期疗育,」身为智障女儿茵茵的妈妈刘碧玲,在《等她二三秒》中诚恳分享她从遍寻名医专家,硬要把茵茵变聪明的痛苦与觉悟,「我们学得正确方法,有健康心理,才能带孩子闯出另一片天。」林照程和萧雅雯想法转变为感谢上帝为他们带来的独特祝福,不再自卑,「先生和太太出去都会带著咏晶和逸华还有美恩(老三),表演也会全家上台呢,」印尼籍佣人米莉说。他们还创办了「天使心家族」,让身心残障孩子的父母能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儿童心智科陈质采医师常对迟缓儿的父母说,多看孩子的优点,给孩子正面肯定,教孩子学会在社会生存最重要的「生活、沟通、求援」,父母就可少些牵挂,「亲子就是命定缘分一场,多享受这段关系。」这些父母不计辛劳的付出,让每个接受早疗的发展迟缓儿童,能从落后同侪好几步的慢慢小天使,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飞翔。18年前林美瑗背著极重度发展迟缓的女儿,在台湾四处流浪做早疗,促使她后来栽入并深耕早疗领域;德兰启智中心老师从家访发现,印尼籍妈妈的女儿小华有语言发展迟缓问题,只要拉她一把、经过早疗,小华很快赶上同龄进度到幼稚园中班念书;俗称「蓝眼睛」松桓的妈妈,曾经累到住院,依旧耐心教养、不离不弃;多重障碍儿的母亲林佳玲看到女儿珊珊能走能跑、既贴心又勇敢,搂著珊珊心满意足地说:「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呢。」「父母的态度,是孩子未来走得稳不稳的最大关键,」迟缓儿茵茵的母亲刘碧玲说。爱的故事 1 从流浪到付出「孩子脑室像块破豆腐般不完整,如果要养,倾家荡产拖累你们一辈子也不会好起来,」医师指著电脑断层片子说,「放弃吧!你们还年轻,再生就有了。」这些话轰得林美瑗和先生脑筋一片空白,看著5个月大的女儿舒安打完针、犹带泪痕的清秀小脸,安静、认份地努力呼吸著,无法相信女儿是极重度残障的孩子。妈妈发誓,一定让你坐起来!林美瑗辗转再去找成大医院神经科蔡景仁医师,诊察后确定是「先天胼肢体发育不全症候群」,一种性联染色体异常造成的脑部缺陷。会有癫痫、智障、视神经发育不良、动作、语言发展迟缓,「极重度的人可能一辈子要躺在床上,」蔡医师说。林美瑗边听边擦眼泪、边想,「如果我们苦苦哀求救活的女儿,只能像植物人躺著过日子,那有什麼意义?」「替你女儿做复健,或许可以改善一点状况。」听到蔡医师这句话,她对怀中女儿说:「舒安,我们一起努力,妈妈发誓一定要让你『坐起来看这个世界』!」18年前台湾缺乏早疗资源,许多父母生了迟缓儿只能放家里,或送到教养院,林美瑗不要。为了舒安,一家人从台南搬到台北,从台北市区搬到郊区,再搬到花莲,流浪做早疗。先去振兴复健中心,两个月免费复健期满,再转到荣总;因为报名「心路基金会」的早期疗育实验计划,她背著3岁的舒安,牵著5岁的大女儿,从三芝换两班客运到台北后,再下车走路半小时,刮风淋雨来回4小时,只为给舒安做20分钟物理治疗、20分钟认知课程和5分钟交代作业。有次出门看到客运来了,林美瑗背著舒安急忙上车,忘了大女儿跨不上车槛,司机也没发现就开车了,车外女儿急得大哭喊妈妈,「停车、拜托停车、我女儿还没上车!」等车一停,林美瑗冲下去拉女儿上来,母女三人相拥啜泣。带著舒安做早疗,林美瑗边学边做也取得资格成为老师。当时没有学校收重度残障学生,一旦舒安年龄超过机构资格,她就找愿意雇用她也收女儿的地方「一定要求买一送一,」她说。先生因工作留在台北,大女儿跟著妈妈、妹妹四处迁徙。大女儿有次跟妈妈说,她在学校跟同学互比都比不过,突然想到「唉,我们家搬家搬了13次耶,我赢了!」想到这里,林美瑗对老大还有歉意。因为台北的环境与交通不适合舒安疗育,林美瑗找工作找到了花莲;因为舒安需要抗癫痫药物认识郭煌宗医师,两人对早疗理念契合,都想为发展迟缓儿家庭做些事,於是在11年前共同成立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协会。「创会地址还是我家客厅呢,」林美瑗笑说自己个性、不愿别的家长再经历她的苦,就这麼栽入台湾的早疗。舒安今年18岁,在毕士大教养院日间托育,晚上接回家,仍须靠药物控制癫痫,复健维持关节肌肉力量。生活无法自理的舒安,牙齿整齐洁白,没有重度残障人士常有的龋齿、缺牙状况,应该是妈妈照顾的功劳。这天,舒安「坐」在爸爸特制、可以舒适支撑头部的轮椅上,春日暖阳,妈妈推著她,享受太平洋吹来的微风,笑容灿烂。爱的故事 2 孩子是自己的,要有责任感 「松桓,叫『阿姨』,」妈妈用手遮住嘴,不让儿子看到嘴型。听妈妈的话,5岁的松桓一边耳朵装人工电子耳,另一边装助听器,说出「ㄧㄚˊㄧˋ」。松桓出生做新生儿筛检时,医院说有问题又去复检,再也没收到通知,妈妈以为没事了。有天念高中的姊姊抱弟弟到屋外,阳光照耀下,发觉弟弟左边眼睛竟像「蓝色的玻璃」。松桓到8个月时,抱起来或背著,头还会往后仰。「没什麼,慢一点就会了,」爸爸不以为意。但已经生养了两女一男的妈妈,心里知道老四松桓不对劲。等到一岁多,松桓虽然会站也学会走路,却对鞭炮声、叫名字没反应,详细检查才知道松桓患有「瓦登伯格氏症候群」。这是一种先天性罕见疾病,俗称「蓝眼珠」,患者眼睛是蓝色,但对视力没有影响;但双耳听力障碍,影响语言发展。听医生建议,父母准备带松桓到林口长庚做「人工电子耳耳蜗植入」治疗。姊姊上网查,手术花费近100万。「生到了(这种病儿),就要处理,」夫妻俩虽然经济不宽裕,但从未想过放弃。商量卖房子、向娘家借钱筹手术费。所幸里长帮忙申请低收入户、办残障手册、加上健保部份给付,解决了大部份钱的问题。松桓在快两岁时开刀,还要适应人工电子耳和助听器、前后治疗近半年。然后每个星期他还要坐火车、转客运到宜兰「雅文基金会」做听语训练,并去慈济医院接受语言治疗。松桓刚开始哭闹不肯带电子耳,教他说话,有时讲200多次他也不见得学会,妈妈曾累到急性胰脏炎住院一个月。「我念书不多,只知『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有责任感』,」妈妈说。 妈妈带松桓上市场、去校园玩,过寻常生活。常会碰到大人多事说「一定是怀孕撞到胎神」、孩子好奇问「他的眼睛怎麼是蓝色的?」妈妈总是微笑回应:「我不知道有没有撞到胎神」,对别的孩子说:「对啊,他的眼睛不一样,是蓝色的,现在很流行哦。」爱的故事 3 全家一起加油打气 小儿科医生抱著几分钟前出生的婴儿对妈妈说,孩子心脏有杂音、外观不正常,立刻送加护病房。「我躺在手术台上,下半身麻醉,肚子剖开还没缝,先生、家人又在外面,只能听、点点头、眼泪一直流,」回想那时的震惊和无助,林佳玲原本笑眯眯的眼睛,蒙上一层水雾。7天后,爸爸抱著女儿珊珊坐上花莲开往台北的火车,到台大修补心脏3个破洞。坐月子看不到女儿,林佳玲天天哭。珊珊因为第22对染色体异常,导致左半边的器官发育都比右半边不完全。除了心室中膈缺损,还有小耳症、眼睑下垂、斜颈、左脚较短等多重障碍。比起双胞胎的哥哥姊姊,珊珊难养多了。吸奶有气无力,60㏄牛奶好不容易3个半小时餵完,第二瓶时间又到了。「七坐八爬九发牙」,但是珊珊7个月时别说坐,连翻身都不会。到医院,复健师说:「太慢了,应该出生就做(早疗),」妈妈听了加紧学,回家持续做。还要手术矫正其他缺陷。因为左眼睑下垂,眼睛只开三分一,珊珊老是摔得鼻青脸肿,且可能会因为缺乏光线刺激影响脑部发育,将眼睑拉高固定;隐性唇颚裂造成语言治疗没进展,开刀修补并处理斜颈、耳廔管等问题。珊珊才5岁,已经动过3次手术了。珊珊的发展大约落后同龄孩子一年,早疗包括上幼稚园,持续物理(例如走路、弯腰等大动作)、职能(拿汤匙、拿笔画线等精细动作)、以及语言治疗。全家人心疼珊珊从小受苦,给她最多疼爱。珊珊的左腿比右腿短,要加高鞋垫避免脊柱侧弯,爸爸锯开妈妈的面包鞋为珊珊特制每双鞋。同住三合院的阿公、阿嬷、大伯父、伯母,兄姊总给珊珊加油打气。在安全与关爱的环境成长,珊珊个性贴心且勇敢。哥哥姊姊吵架,珊珊会抱著哭的那个说「惜惜(台语)」,骂另一个「你坏坏」。林佳玲不看别家小孩的好,只看到自己的珊珊一天天进步,便心满意足,她将「知足」这个形容词,活成动词。爱的故事 4 只要拉她一把 德兰启智中心老师庄惠雅去了两次小华家,才见到小华。第一次大伯出来招呼说孩子在洗澡,虽然传来水声,却没有妈妈帮孩子洗澡常有的童言童语,其实是小华和妈妈躲在房里不肯出来。第二次是约好爸爸阿财白天在家,印尼籍妈妈阿娜却害羞得不敢正视庄惠雅,两个小时不发一语;小华紧偎在妈妈怀里,2岁多发出的咿哑话语只有妈妈听得懂。阿财听了庄老师建议带小华去奇美医院做发展评估,确定是中度发展迟缓。「我要上班维持家庭开销,太太只会讲一点客家话,国语、台语都不会,教女儿说话比较吃亏,」当保全的阿财无奈地说。庄老师每星期去教阿娜和小华玩游戏、看字卡、学发音;接著协助安排妈妈到玉井国小上外籍配偶成长班、学国语,小华到德兰上学前班,「我们鼓励外籍配偶家庭的孩子提早入幼托园所,孩子多接受文化刺激,学得比较快,」庄惠雅老师说。在德兰上课一年,小华开窍得很快,在老师的鼓励下,带点羞涩地背完李白的「静夜思」给我们听。去年发展追踪,医师认为小华的程度可以上一般幼稚园的小班,小华怕新环境不肯。后来和每个星期来德兰启智中心上课一天的贝尔幼稚园小朋友、老师渐渐熟悉,今年小华自己对爸爸说:「我要去念中班。」「小华以前没有妈妈就哭,又不会讲话,很令人头痛。现在听到她能跟我撒娇、能背唐诗、念幼稚园,很高兴,」阿财脸上带著作父亲的满足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