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应该如何为产品注入梦想?

注水肉就听过,

(1)产品情感化设计案例:

传统行业,老板在抓战略、抓社会资源。在社会转型期,什么是最重要的战略呢?又有哪个企业把产品当作最重要的战略呢?

当产品无法成为战略时,营销就成了企业的支撑点,这只有亡羊补牢之效。

传统企业研发部门的地位普遍不好。创业之初,老板可能不得不抓产品,一旦规模做大,只要不出问题,甚至想不起来抓产品。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当初,曹丕一点也不嫌弃甄宓曾为人妻,还对她爱得死去活来,为何却在称帝的第二年就将其赐死,还将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呢?

甄宓,原本是中山无极人,其先祖是孔子十四世孙孔光的后裔,世代为官,其家族在东汉初期达到巅峰,多人在朝担任高官。

不过,到东汉末年,甄宓的父亲已经沦落到担任县令一类小官了,但因为是侯爵,所以生活依然过得十分优越。

在甄宓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极高的个人素养和文学天赋,并有救济天下之心,在当地名气非常大,因此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占据河北等地的军阀袁绍就为他的次子袁熙娶她为妻。

不过,甄宓与丈夫袁熙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在袁绍打败公孙瓒之后,袁熙就到幽州去担任刺史去了,而甄宓则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夫人。

刘夫人是袁绍的后妻,她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为了让儿子袁尚取代袁谭成为继承人,竟然鼓动袁绍将袁谭过继给其兄为子,这直接引发了夺嫡之争。

并且,建安七年袁绍去世之后,刘夫人因为嫉妒,一连杀掉了袁绍的五个美貌小妾,并将她们全部毁容,让她们无法到地底下与袁绍相会。

建安九年,曹操带领大军进攻邺城,袁谭、袁尚相互攻伐不断,邺城最终被攻克。

曹军入城后,四处烧杀抢掠,刘夫人为了活命,就自缚双手,拉着儿媳甄宓一起跪在袁府等候处置。

曹丕率先进入袁府,见甄宓披发遮面,甚是好奇,便问刘夫人那是何人,刘夫人顿时心生一计,一边说那是儿媳甄宓,一边又让甄宓抬起头来,曹丕帮甄宓擦拭了面部,见她美貌绝伦,便对她赞不绝口。

刘夫人见状,便知道曹丕看上了甄宓,于是放下心来,还对甄宓说,这下我二人就性命无忧了。

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甄宓),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

后来,曹丕跑去禀报曹操,曹操便做主将甄宓嫁给了曹丕。

还有个说法是,曹操早就听说甄宓美貌绝伦,想要将其纳为小妾,曾对人说过“今年破贼正为奴”之类的话,但曹丕抢先一步进入袁府,曹操只得仍痛割爱。

不管怎么说,曹丕最终得到了甄宓,这一年甄宓不过二十一岁,没有生过孩子,曹丕对她十分宠爱,而她也贤良淑德,上敬公婆,还是曹丕的贤内助,因此受到众人喜爱。

尤其是曹操,对甄宓这个儿媳十分满意,处处维护她,甚至为此不惜杀人。

有一次,曹丕在家中招待诸位文学属官,按照当时的礼仪,甄宓要出来拜客敬酒,而客人则必须回拜,以示尊敬。

当时在座的人中有个叫刘桢的人,甄宓在给其他人敬酒的时候,别人都回拜了,只有刘桢不但没有回拜,还平视甄宓,这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

不过,曹丕当时并没有怪罪刘桢,但这事不知怎么被曹操知道了,曹操十分生气,便将刘桢抓了起来,还判了他死刑,好在有人替他求情,但他最后依然被贬黜到外地,担任小小的县令。

不仅是曹操,他的嫡妻卞夫人对甄宓也很满意,有一次她跟随曹操出征,半路上生了场小病,她担心甄宓知道此事后担心,便派人送信给甄宓,说自己的病已经好了。

后来,卞夫人返回京城,甄宓亲自去迎接,但为卞夫人生病而难过得哭泣,卞夫人十分感动,也跟着一起哭,还对她说,真是我的好儿媳啊!

当然了,曹丕对甄宓也是极好的,尤其是她为曹丕生下一子曹叡及一女东乡公主,两口子的日子可以说是过得相当不错的。

但是,事情随着一个人的到来,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个人就是郭女王,也就是后来的郭皇后、郭太后。

大约在214年到216年之间,当时曹操还只是魏公,曹丕还不是世子,郭女王被选入曹丕府中成为妃子。

郭女王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但世代都只是郡县级别的官员,没有在中央任职过。

郭女王的父亲是南郡太守郭永,据说她小时候聪慧无比,郭永感到十分高兴,曾对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此乃我女中王也”,郭女王由此以女王为字,但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习惯叫她郭女王。

郭女王稍稍长大之后,父母却不幸先后去世,她因此家道中落,再加上战乱不断,她过上了漂泊四海的生活,直到后来她被铜鞮侯收留。

曹操成为魏公之后,为曹丕选了一次妃,郭女王因为容貌出众而入选,其实她的年纪比曹丕还大三岁,那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

不得不说,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还能被曹丕这种大人物看中,可见郭女王不但容貌出众,必定还有其他长处,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据记载,郭女王以姿色有宠于曹丕,但她最大的优点不在此,而是有谋士之才,她的运气也很好,来到曹丕身边的时候,刚好是夺嫡之争最激烈的时候,这就给了她发挥特长的机会。

在随后的三四年间,郭女王给曹丕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这为曹丕最终被立为世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因此越发受到曹丕宠爱,而甄宓受到的宠爱也日益减少。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217年,曹丕正式被立为世子,他对郭女王的宠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一件事可以很好地说明。

郭女王有个弟弟担任曲周县吏,侵吞了府库的布匹,论罪当死,当时曹操在外地,曹丕坐镇邺城,他得知此事后,为了安抚郭女王,就写信给侦办此案的官员鲍勋,请求他赦免内弟。

不过,鲍勋为人刚正不阿,不但没有赦免郭女王之弟,还写信给曹操上报此事,曹丕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伺机罢免了鲍勋的官职。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曹丕爱屋及乌,为了救郭女王之弟,不惜以权谋私,甚至事情没有成功后又公报私仇。

郭女王如此受宠,甄宓的日子却不好过,她不但逐渐失宠,而且开始生病了,曹丕和郭女王离开邺城之后,她则因为养病而留了下来。

不久之后,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后没几个月,就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他由此登基成为皇帝,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丕称帝的时候,最受宠的是郭女王,另有李、阴两位贵人也受宠,再加上汉献帝的两个美貌女儿也成为曹丕的妃子,甄宓的地位就显得更加尴尬了。

起初,曹丕打算册立郭女王为皇后,但大臣们以郭女王出身寒微为由反对,曹丕无奈之下只得先册封郭女王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嫔,暂时负责六宫之事。

很明显,大臣们要曹丕立嫡妻甄宓为皇后,这当然不合曹丕的心意了,但他也无法立郭女王为皇后。

在这种情况下,甄宓就成为了郭女王登上皇后之位的最大阻碍,曹丕对此心知肚明,但他起初并没有起杀心。

再说郭女王,她距离皇后之位只差一步了,她能甘心吗?显然不甘心了,但她也需要等待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曹丕继位的第二年,远在邺城的甄宓因为久久没有被接回京城,又听说曹丕身边多了很多美女,因此感到有所不满,便说了一些怨恨的话,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她也只是个女人。

郭女王得知此事后,便大做文章,跑去给曹丕打小报告,说了很多甄宓的坏话,曹丕怒不可遏,便派人到邺城赐死了甄宓。

据说,使者抵达邺城之前,曹丕晚上睡觉做了个梦,梦醒后召见了解梦师周宣,周宣对他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位贵女子冤死,曹丕知道他说的是甄宓,于是派人去追赶赐死甄宓的使者,但为时已晚。

而甄宓见到使者后,并没有作垂死挣扎,而是托人带信给李夫人,信中说将儿子曹叡托付给李夫人抚养,然后自杀而死,此时她年仅三十八岁。

甄宓死后,曹丕感到有些后悔,但他最终决定将错就错,并且他还做了一件十分恶毒的事情,那就是将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然后再下葬!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

那么,曹丕为何要这么做呢?

所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指的是用头发遮住死者面容,将糠塞入死者之口,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为的就是让死者在阴间无脸见人,也无法开口说话。

曹丕将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正是担心甄宓到阴间伸冤,也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在阴间见到她会尴尬。

这种做法当然是很恶毒的了,会让甄宓成为冤死鬼,连投胎的机会都没有,而这一切只为满足他的一己私利。

甄宓死后,郭女王如愿成为皇后,但她一直在为害死甄宓而忧虑,为此她决定给予甄宓一些补偿,即帮助甄宓抚养儿子曹叡。

前文我说过,甄宓临死前托李夫人抚养曹叡,郭女王便以自己无子为由,请求曹丕将曹叡交给她抚养,得到了曹丕的同意。

据记载,郭女王对曹叡视如己出,曹叡也因此坐稳了嫡子之位,这也为后来曹叡被立为太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让郭女王没想到的是,曹叡一直在隐忍,他继位后不久,就向郭女王复仇了。

甄宓死的时候,曹叡已经有十几岁了,她对母亲之死的前因后果都很清楚,因此心中常怀怨恨之心。

但是,曹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想要复仇,就只能先讨好郭女王,通过郭女王坐上太子之位,继而登基为帝之后,才能使用皇权除掉郭女王。

为此,曹叡对郭女王十分孝顺,每天都要去给她请安,而郭女王也因为曹叡表现好,对他越发宠爱。

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郭后亦自以无子,遂加慈爱。

除此之外,曹叡还认真学习,努力上进,交往的都是有名的学者,任用的属臣也都是贤能之人,曹丕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逐渐有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曹叡内心对母亲是非常思念的,他常常一个人在深夜哭泣,但他知道眼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只有成为皇帝,才能还母亲一个清白。

有一次,曹丕带曹叡去打猎,见母子两头鹿,曹丕射杀了母鹿,让曹叡射杀小鹿,但曹叡却放下手中的弓箭,并对曹丕说,父皇已经杀掉了他的母亲,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

当然了,曹叡是将母鹿比作母亲甄宓,将自己比作小鹿,是有感而发的,但曹丕的理解可能不一样,认为曹叡是因为有仁义之心才这么说的,自己百年之后,曹叡肯定不会为难郭女王的,由此下定决心立曹叡为太子。

226年,曹叡病重,下诏立曹叡为太子,不久后曹丕去世,曹叡登基为帝。

曹叡继位后,立马就开始了复仇,他数次以母亲之死逼迫郭女王,郭女王内心忧惧,便争辩说,逼死你母亲的是先帝,为何要责怪我?并且你作为儿子,而我是太后,也是你的母亲,哪有为了前母而逼死后母的道理?

曹叡听完更加愤怒,便逼迫郭女王自杀,这还没完,他又让人将郭女王“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以此作为报复。

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当然了,在报完仇之后,曹叡又开始为母亲甄宓正名,他追封母亲为文昭皇后,并以皇后礼仪重新将母亲重新安葬,还将母亲的兄弟子侄全部封官赐爵。

曹叡在位的十几年间,他一直都很思念母亲甄宓,尤其为母亲死后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而感到难过,为此他还染上了一些奇怪的癖好,比如他很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尤其是母亲曾穿过的衣服,等等。

只能说,甄宓被赐死这件事,对曹叡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让他得以蜕变,成为一个有谋略、有手段之人,而他也是曹魏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

总的来说,甄宓之死,皆因郭女王受宠,曹丕为了她而不惜将其冤死,着实可笑,不过曹叡也是个厉害角色,懂得隐忍待发,最后成功为甄宓复仇。

(1)产品情感化设计案例:

甄宓是大美女,也是曹丕的发妻,专宠多年。但曹丕称帝的第2年,突然毫无预兆地赐死了她,还下令在她口中塞满了羞辱她的东西。到底发生了什么?真实理由很可笑。

曹丕是魏文帝,史书上说他“文武双全,博览经传”,是个才华横溢的男人。

他对妻子甄宓爱得浓烈。

当年,甄宓是袁绍的儿媳,但曹丕硬是力排众议,把她娶回了家当正妻,还生了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她的儿子曹叡,后来还接替曹丕的位置,成了魏明帝。

这怎么看都是夫妻恩爱、双宿双飞的剧本,可谁也没想到,曹丕登基的第2年,就毫无预兆地赐死了她。

这一年,是公元221年,甄宓38岁。

曹丕派出使者前往邺城,给留守的发妻甄宓,送去了一份诏书,赐死了和他结婚17年的妻子。

甄宓死后,曹丕似乎还不解气,在下葬时,特意吩咐要让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资治通鉴》)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下葬时,要让甄宓的头发遮盖住脸,用米糠塞满她的嘴。

这种做法的含义是:黄泉路上,两人也不再相见;米糠塞满嘴,到了黄泉,甄宓也没办法说话。

这真的太过分了。

“被发覆面”,是为了在黄泉路上不见面,倒也还好。电视剧《甄嬛传》中,乌拉那拉氏皇后害死无数子嗣,雍正便决定与她死生不复相见。

但“以糠塞口”,就真的太狠了。

米糠,不是什么脏东西,但在古人心中,把米糠塞进死者的口中,就是伤害和羞辱。

用米糠塞满甄宓的嘴,不仅会让她有口难言,还会让她的灵魂不得安宁。

古话说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

甄宓和曹丕,在一起17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为何曹丕要这样羞辱她?

称帝之初,曹丕最需要人心、民心,可他却在这样的关键点上,干出了杀死发妻、虐待发妻尸体、死后让发妻不得安宁的事情,着实让人想不通。

此举不仅有损曹丕的私人形象,还可能影响他的江山稳定。

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曹丕下这样的狠手?

有关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史书上的说法一共有3种,我们一一来看:说法一:郭贵嫔谗言,挑拨离间,害死甄宓。

郭贵嫔,字“女王”,是曹丕在娶了甄宓之后,新纳的妾氏,也是曹丕非常宠爱的女人之一。

甄宓死后,这位郭贵嫔,直接就成了郭皇后。

据《魏略》的记载,甄宓被杀后,她的儿子曹叡被妃子李氏收养,后来,曹叡当了皇帝,才知道母亲被赐死的真实原因,就是这位郭贵嫔害的。

《魏略》: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在《魏略》的记载,郭女王进谗言,挑拨了曹丕和甄宓的关系,最终成功导致甄宓被杀。

为了给母亲报仇,曹叡也赐死了郭女王,并同样让她“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但我认为,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甄宓和曹丕当了17年夫妻,而且非常擅长管理后院,深受公婆喜欢。曹操和卞夫人都非常喜欢甄宓,在妾氏面前,甄宓也有绝对的权威。

就算曹丕宠爱郭女王,也不至于听了一两句谗言,就直接赐死了她,还要羞辱她的灵魂。

说法二:甄宓与别人有染,曹丕听到流言,忍无可忍。这第二种说法,是甄宓和别的男人有纠葛,曹丕忍无可忍,最终选择了动手。

这一观点认为,甄宓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大美女,和她有纠葛的男人,除了曹丕,还有袁熙,曹操、曹植。

袁熙,是甄宓的第一任丈夫。甄宓的出身很好,是富甲一方的王族甄氏,有钱有权。甄宓刚出生时,就被誉为“贵不可言”,此后她学富五车,有见识有谋略,人称“闺中博士”。

《魏书》:“此女贵乃不可言。”

在父母之命下,她嫁给了袁绍次子袁熙。

公元204年,曹家攻入邺城,甄宓正在此处侍奉婆婆刘氏。

为了避免麻烦,甄宓故意披头散发,脸上抹黑,掩盖自己的美貌,躲在婆婆刘氏后面哭泣。结果,眼泪打湿了脸庞,擦眼泪的过程中,绝美容颜也露了出来。

曹丕一见,惊为天人,当下便爱上了,硬要娶她为妻。

《世说新语》: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閴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曹植,是曹丕的弟弟,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他和甄宓的感情纠葛,主要来自于《感鄄赋》的记载。

有人认为,“鄄”与“甄”相通,《感鄄赋》极有可能是曹植的暗中表白,后来,曹植还写了《洛神赋》,好事者便推演出一番叔嫂之恋。

曹操对甄宓,似乎也有些模糊的心动。在《世说新语》的记载中,初见甄宓,被打动的,不止是曹丕,还有曹操。但因为曹丕已经表露了意思,曹操便让给了儿子。

《世说新语》:“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 ‘五官中郎已将去。’ 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因为甄宓和上述男人,都有不清不楚的故事,水性杨花,因此曹丕才赐死了她,并且在她死后羞辱她。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第一,曹丕不会因嫉妒袁熙,而赐死甄宓。迎娶甄宓时,曹丕就知道她和袁熙的事情,若是在意,也不会娶她,更不会在此后十几年里,专宠于她。

《魏略辑本》: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擅室数岁。

第二,甄宓和曹植,毫无交集。曹植的《感鄄赋》,和甄宓毫无关系,“鄄”是个封地名,而这首赋,只是为了抒发怀才不遇的心境,无关爱情。

《洛神赋》,就更扯了。

这首赋,是曹植用来悼念自己的亡妻崔氏女,而不是甄宓。

曹植心中的洛神,原型是崔氏女,而不是别人。

在正史的记录中,曹植和甄宓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更不可能有情感纠葛了。

第三,曹操不会对儿媳下手。

的确,曹操是比较喜欢人妻,但他绝对不会对儿媳下手,否则,当年他就直接把甄宓要了过来,不会让给儿子。

另外,曹操是枭雄,就算喜欢儿媳,也不会“偷偷摸摸”。

毕竟,曹操的能力摆在那里,他想要甄宓,曹丕没有半点反抗之力。

说法三:甄宓因为被冷落,口出怨言,被曹丕赐死。这种说法认为,曹丕赐死甄宓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甄宓的几句抱怨。

甄宓是曹丕的正妻,十来年一直享受着专房之宠。

但郭女王出现后,曹丕对甄宓的感情,就出现了松动。

算起来,郭女王也是个很厉害的女人,她有美貌,也有手腕和谋略。在她的帮助下,曹丕打败了曹植,成为世子。

郭女王的智谋,是甄宓比不上的,因此,在郭女王出现后,甄宓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此时,他干了件让人倍感意外的事情,即把原配妻子甄宓留在邺城,自己则带着妃嫔在都城恩爱。

可见,此时夫妻俩的感情,已经出现了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甄宓可能说了一些抱怨的话,被有心人告了状,最终被曹丕赐死。

这种观点,看似比较滑稽,但我认为,极有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第一,曹丕的性格,无法容忍妻子抱怨。曹丕的性格,有些极端。

早年,他有个小妾任氏,因为受了冷落,抱怨了两句,曹丕知道后,直接遣走了。

在那个年代,被曹丕赶出家门,虽不至于浸猪笼,但后半辈子的生活应该很凄苦。

当时,甄宓求情了很久,曹丕都不听,还说:“任氏性子急躁,不温柔,之前她怨恨我不是一次了,一定要遣她。”

《魏书》: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帝不听,遂出之。

由此可知,曹丕对女人的抱怨,容忍度非常低。

如果甄宓真的口出怨言,曹丕绝对会发很大的脾气。

第二,曹丕认为女人的怨恨,是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曹丕在《内戒》中,详细论述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观点。

在他的笔下,家庭败落、政权之亡,都是“女子之错”,比如郑袖、袁术的妻妾们,袁绍妻子刘氏等。

咱不管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但曹丕是帝王,掌握着生杀大权,他若是真的厌烦女人的抱怨,并坚信这种抱怨会导致国家衰败,那么,再多的夫妻感情,也无法平息他的怒火。

第三,曹丕想要重于儿子曹叡,无法遣走甄宓。曹丕非常喜欢儿子曹叡,出征时,总是带着他。

称帝后,曹丕直接册封曹叡为武德侯,为他找来大儒当师傅,赐死甄宓的这一年,他还把儿子曹叡晋封为了齐公。

《三国志·明帝纪》:年十五,封武德侯。曹丕特任命时任侍中的大儒郑称担任武德侯师傅。

可以说,曹丕一直把曹叡当成接班人培养。

正因为看重儿子,曹丕无法像遣走任氏一样,遣走甄宓。毕竟,就算他遣走了妻子,等以后儿子当上皇帝,她还是要回来当太后。

而在曹丕心中,这样善妒的女人,会毁掉他的江山。

当然,曹丕也不是冷血的人,他肯定经历过心里的挣扎。一开始,他只是把甄宓留在邺城看家,希望她静思己过。

但说实话,甄宓并没有做错什么。

身为原配,却被丢在邺城,甄宓想不通,这股怨气就不可能散去。

而这种怨气,在曹丕心中就是另一种理解:甄宓多有怨言,是个怨妇,日后可能会毁家灭国。

基于对江山的爱护,最终,曹丕选择赐死了甄宓。

当然,前朝后宫是一体的,甄宓被赐死后,曹叡也遭到贬谪,从齐公之位掉落,成了平原侯。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

但前面说了,曹丕可能只是在接触“隐患”,贬谪也不是他的本意。

此后不到1年,曹丕恢复了曹叡的爵位,还把他晋封为平原王,比原来齐公又高了不少。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

从对儿子的晋封来看,甄宓极有可能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写在最后我认可第三种说法,最关键的理由,就是曹丕对儿子的态度。

如果甄宓做了人神共愤的事情,曹丕极有可能迁怒儿子,可事实上,他不仅没有迁怒儿子,还封他做了平原王。

但必须承认,曹丕如此对待甄宓,理由真的很可笑。

他认为女人的怨言,是家庭败落、政权之亡的根本原因。

于是,他赐死了和自己相伴17年的妻子,与她黄泉路上不再相见,还要用米糠塞住她的嘴,让她有口难言,也自然就说不出任何抱怨的话了。

但他永远不知道,也不肯承认,家庭败落、政权之亡的大罪,应该由他自己负。

鲁迅先生说过: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绝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到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且介亭杂文·阿金》)

鲁迅先生的话,真是掷地有声。

把家庭败落、政权之亡的大罪,推到女人身上的,都是一钱不值、没有出息的男人。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