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墓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联想丰富,运意极妙,写得炉火纯青。深邃的意境,让人的心灵感到震撼。诗中没有慷慨的陈词,也没有矫揉造作和玩弄词藻,诗人把“死”这个题材,
  写得自然,毫不悲伤,这是少见的。
  自古以来,生死爱情都是文学永恒的题材。原始人畏惧雷电洪水,对自然现象一无所知,产生了许多神话,也产生了对死的畏惧,直到现在,相信人都是惧谈死的。死本来就是不美的,人是不肯轻易死去的,人都有求生的****,所以人生病了都去求医。诗人却吟唱“永世降临并不悲伤?”有生就有死,诗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生命的客观规律,使人读了对死并不感到畏惧,认识到那是生命的归宿。“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这个地方太美了,“下边是海,远看像水池”顾城的诗充满幻想,在地球上看是大海,从太空来看就像个水池了,多么梦幻多么优美的诗句。诗人把安放灵魂的地方描述成圣洁的地方。不是吗?诗人的灵魂还有下午的太阳来守望,一点点的阳光洒落在松林里,多美啊。“我应当在中间休息”流露了诗人厌倦生活的感情,他在人世已尽与很长的中间不幸地离开人世。世人对自已的评价,诗人则不介意了。说“树枝低了”也好,说“树枝在长”也好,由人家去说吧。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把埋葬躯体的地方写成“乱葬岗”、“荒坟”、“荒草一片”。,诗人的“松林”简直是圣洁的语言了。
  这首诗的魅力是把本来是畏惧的东西写成令人感到平和。
  写到这里,我想起有个电视节目,可能是说在尼泊尔,有人死了,活人在河边架起柴堆,上面放着尸体,用火焚烧,有人在祈祷,不足二十米的下游,许多人在洗衣服,许多人在观看这个仪式,没有像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厚死薄生,哀嚎哭天,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归宿就像生命来到人间一样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