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文美语,情感天地,材料安排,人物形象,写法指津,赏析阿长与《山海经》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在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古籍,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古籍里,有那么一本神奇的书,围绕着它身上的谜团一直没有解开,书中讲的到底是什么?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来都是众说纷纭,却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本书就是《山海经》。山海经》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从表面来看,它就是一本上古时期的地理百科全书,因为全书是由:五藏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几个部分组成,同时详细介绍了这些区域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可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山海经》也没什么特别的,但问题在于,书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描述,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匪夷所思。首先是关于山的位置的描写,书中的很多山都是在现实中能找到的,而且其所处方位与书中描写基本没有差异,如西岳华山,洞庭湖畔的君山,甘肃境内的鸟鼠同穴山等等。但令人不解的是,书中的另一部分山在现实中却根本找不到,那么这些山是真的存在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它们去哪里了?如果不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真实存在的山呢?其次是关于各种异兽的描写,同样也是如此,书中的很多异兽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如猩猩,鹦鹉,犰狳,玄龟等等,但更多的是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怪兽,如毕方,夔牛,饕餮,烛龙等等。这些生物是真的存在过吗?它们是否还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孤独的存在着,不为人类所知?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古人普遍认为是大禹为治理洪水而考察山川所做。但书中却出现过“郡县”这样的概念,而我们都知道,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出现的东西。依此来看,《山海经》成书当是秦汉之际。可历史上,汉宣帝时,有一次工程挖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举国无人能识,当时的谏议大夫刘向看了之后断定这就是《山海经》中的“贰负之臣”,连皇帝都觉得很神奇。可见在汉宣帝之时,《山海经》已然存在,而且书中的内容就已经很是晦涩难懂,绝非新成之书。此外,还有各种关于外邦风土人情的记载、各种神话传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都是谜一般的存在。无论是从书的写作风格还是其涵盖的内容范围来看,《山海经》都是一本写实的书,但其中却出现了如此之多的谜团,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在科技发达如此的今天,现代人觉得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已经如此深刻,开始试图解读这本上古奇书《山海经》,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牵强附会的说法,有些甚至扯到了史前超级文明,但始终没有一个能完全站得住脚且令人信服的说法。也许如今人类在某些领域,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了解程度,远远比不上古人。《山海经》是一部十分神秘的我国古书,它斑驳陆离,气象万千,且包容量巨大,有横跨亚欧之势,然而又无清晰史实,所以,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解读。《山海经》中的《山经》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内容杂乱,充溢奇特又与实际敬而远之,解读起来当然十分困难,以至于有人以为其间的“西山经”写的是美洲大陆西岸包含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在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读。《山经》部分触及的山真可谓不可胜数,不可胜数,其间的绝大多数咱们都没听说过,要想完全解读肯定是不可能完结的使命,但咱们能够根据我们了解的山以及河海湖泊做出大体的判断。《山经》包含五部分,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其间包含我们了解的信息最多的是“西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西山经”中说到了华山、阴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屡次呈现渭河,黄河也谈到了几次,别的还触及了泾水(渭河的重要支流,“泾渭分明”一词即与之有关)和汉水,因而咱们能够得出这样的定论――“西山经”写的是晋陕之间的黄河以西、秦岭以北的山脉。“西山经”中讲到了一座大时山,说此山山南有涔水,注入汉水,山北有清水,流入渭河。很明显,大时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的一部分,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的一段。在“北山经”呈现的名山有北岳(恒)山、太行山、王屋山、燕山,为人熟知的河流则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清漳水、浊漳水,别的,其间谈到的河流简直都是最终汇入渤海,清楚明了,“北山经”和山西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详细说,这部分描绘的是晋陕之间的黄河以东、太行山燕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山脉。“东山经”中呈现的山为人熟知的很少很少,但其间有鼎鼎大名的泰山,并且其间说到在无皋山上往东可远眺扶桑(古代我国以东的岛国,一般以为是指日本),所以,笔者揣度“东山经”写的是黄河下流以东,长江以北的山脉。之所以以为“东山经”讲的是长江以北的山,是因为“南山经”中呈现了太湖。“南山经”和“东山经”相同包含着许多我们都不了解的信息,其间的山简直没有一座是人们所熟知的,但这一部分说到的河流大都注入南海,并且有一条河名为佐水(古代“佐”同“左”),和广西西南部的左江极为类似,因而,笔者得出的定论是――“南山经”首要写的是长江以南的山脉,但归于华中地区的湖南应该除外。“中山经”中的山脉散布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线以及四川重庆的江北地区,比方河北东部的首阳山(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活活饿死的当地),河南的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泰室山(即太室山,嵩山的一部分)、青要山、熊耳山,湖北的荆山,湖南的洞庭山、衡山,川北的岷山等等。别的,“中山经”清晰说到中岳(嵩山)在中部第六列山系。能够作为依据的还有这一部分的一些河流,如黄河、长江(古人以为岷江为长江之源)、洛河和伊水(洛河的支流)。嵩山是座名山,众所周知,但“中山经”中的另一座归于河南的山――青要山,笔者是经过河南戏剧豫剧《情系青要山》了解的,此山坐落河南省新安县,是座当地名山。因而,笔者斗胆估测《山海经》中的山大多是当地名山,并且《山海经》作者记载的山名可能首要来自当当地言,这也是它难以解读的一个原因。尽管《山海经》中有许多难以解读的奇特和疑团,但这本书写的是我国的山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间的《海经》则的的确确有横贯亚欧、包罗全球之势,当然解读起来也就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