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明月这一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或许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格局略小,仅仅传达了思乡之情,难以登上“国诗”的高度。

我却认为,中华传承数千年,人们对家乡、对故土的感情已经融入到了骨子里。几千年来,中国经历过无尽的战乱与苦难,也享受过长时间的富足与安宁。忧国之情怀固然让人心潮澎湃,山河之绘卷也的确大气磅礴。可这似乎缺少了些烟火气,与黎民百姓有着一些距离感。

“国诗”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国家层面的情感。

在我看来,能够代表这个国家,能够让人民都认可并感同身受,能够让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不断传诵,这就已经非常伟大了。

它是很多人的中国文化启蒙,哪怕是一些不会读写的文盲(我的爷爷1931年生,只认得自己的名字,却能很熟练地背《静夜思》),也可以完整背下这首诗。

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一两岁牙牙学语的孩童,中国十四亿人里,几乎无人不知《静夜思》。

明月,家乡

这两个被中华民族赋予特殊意义的意象,融合在这首《静夜思》中,流传千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