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至8月新闻时事最感兴趣的一则,写观后感一篇不低于500字

电视机里每天都播放着节目,有动画片、连续剧、广告、新闻……等。但是,想知道最近都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要关注时事新闻。最近,我看到了一条新闻,是关于驾驶安全的。新闻里,有播放着一个火车的便道,下面是一个行车的隧道,虽然不到三米长,却一到下雨天,这里就会积水

新闻人的人文关怀的概念?

遭到广泛批评的是:5月10日,多家新闻网转载了摄影记者柳涛首发在福建某报上的一组新闻照片,一位骑车人在暴雨中遭遇路上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 由此引发了网上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热烈评议。 受到广泛赞誉的是:7月10日,23岁的河南女记者曹爱文在现场采访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时,放弃采访任务挺身而出,对被救上岸的少女进行人工呼吸抢救。曹爱文被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 两个事件中,前者严格履行了记者的职责,客观真实地报道了发生的新闻事件,却受到社会道德的拷问;后者第一时间就放弃了记者采访的职责,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同是记者,为何履行记者职责的广受批评,放弃记者职责的反而颇受表扬?这其中就涉及到作为记者职业的人文关怀问题。 虽然,记者的职责首先是客观报道新闻事件,但是透过记者的报道,观众也需要感受到镜头背后、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即记者对自己报道的对象——人,要有基本的人文关怀,有人情味,因为记者首先是人。只有这样,受众才能认同记者所要报道的事件,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否则,透过新闻报道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自己报道对象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受众和记者都是人,贯通大家之间共通的一种东西就是人文精神——人情味。试想,作为连接新闻报道中的人、事和受众之间情感中介的记者,不是把人文精神的纽带在二者之间打通而是阻断了,他的新闻报道又怎么能够成功?例如,前面两则事例中,前者新闻报道中记者其实是阻断了受众的恻隐之心和风雨中骑车人孤单待助两种心绪的接合,大家看到的是记者报道穿稜扁谷壮咐憋栓铂兢的悲剧新闻。而后者则正相反,受众在看到小女孩溺水惨剧的同时,感觉更多的是挺身而出救人于危急的人间真爱。前者失败了,后者成功了,其中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许正好说明了两名记者受到大家截然相反评价的一层原因吧。 但是,我还是要对前面那位记者给予宽容。因为,他不可能停在风雨中一一告知从此路过的每一个人“小心摔跤”。相反,只要路上的坑不是记者为了制造新闻事先挖好的陷阱,他通过展现一次真实的小悲剧,提醒、监督那些真正负有修桥补路职责的相关部门担负起应有的职责,避免更多人在更多地方摔倒,也许又是在从另外一种更高的层面,展现了记者对所报道事件中人物的人文关怀。因此,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让我们在放声赞美那名救人女记者的同时,也不必过于苛责那名“守株待摔”的摄影记者了。但我们的结论却应该是同一的——记者要有人文关怀。 新闻人的人文关怀,个人认为是一个人在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但选择道德,是做人的基本. 参考资料: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