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怎样的情感和社会行为?

  孩子在1周岁之内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人以后的情感行为。因此,应尽量地让孩子经历美好的情感(如欢乐或放松),少让孩子接触负面的情感(如恐惧、失望或无助)。但是,情感在某种程度上的负面经历也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因为,孩子必须学会面对如失望之类的负面情感。
  

一个在其成长的征途中被人为地清除了一切障碍的孩子,将来更容易受到伤害。但不要误解,并不是说父母应该有意地为他设置这些障碍。原则上应该适当地让问题自己表露出来,如让孩子经历出于对他的爱护而给他下的禁令,或者经历因其尚不具备某种能力而导致的失败等。
  

1周岁以内,孩子所感受到的美好情感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笑不仅仅是因为他吃饱了,当他信任的人接近他时,他也会笑。因此,当别人用严厉的语气同他说话时,他会感到不满意。

2岁以内,孩子的社会情感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他不仅高兴能得到友好的关爱,而且还主动寻找柔情,尤其是当他累了的时候。
  孩子感到哪里不舒服时,他的反应是病秧秧的,表情痛苦,或者哭闹,不耐烦。可是,如果做出了一点成绩,他就会高兴和自豪。

这个时候,孩子的感情表达也更加细致。尤其是在发怒或恐惧的情况下,其表达的感情会十分明确。以前,他用哭闹来表达愤怒或恐惧,而现在他则有了多种表达方式:反抗的时候僵硬着身体,发怒的时候将玩具从房间里扔出去,害怕的时候远远地跑开,等等。
  以后,他还会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情感。

现在,孩子已经不能容忍其活动自由受到限制,也无法忍受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相反,他目的明确,意识清楚,一门心思地要贯彻自己的意图。如果妨碍了他达到目的,他会生气,不高兴。如果母亲或是父亲的注意力没有完全放在他的身上,他会产生强烈的妒忌。
  比方说,到他满2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婴儿,而作为头生子的他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变化,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孩子这个时候经常还会有恐惧感。他认识的危险越来越多,但不明白自己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威胁,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黑房间里,一个人独处,或者地点的突然变换,都会使他感到害怕。
  当他站在桌上,或者不能从椅子上下来,也会恐惧不安。这个时候,他会哭起来,把脸藏起来,或者寻找安全的距离。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分辨什么是东西被强占的感觉(如玩具被其他的孩子拿走了),或者什么是同情心(身边有人在哭)了。但是,孩子的感情经历同成人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别。
  例如,孩子还不能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更多的会立刻在其行为中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样,孩子能很快地将自己的感情宣泄出来,并且经常是情感变换频繁。这一点也同孩子的注意力尚不能长时间集中有很大的关系,如当他的注意力被转移时,他会很快地忘记哭泣的。
  孩子感情爆发的方式很直接、很投入。他的细腻情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无论引发情感的原因有无意义,他的反应都是一样的强烈。

当孩子试图压抑自己的情感,如害怕受到惩罚时,他的行为会是另外的样子:他会不安地来回跑动,比平时更多地要上厕所,会形成神经性的不良习惯。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孩子的这些症状,都能很容易地发现他当时的情感。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孩子的社会行为带有其独有的情感世界的烙印。有些行为方式似乎很自私,或者具有攻击性,但这都属于正常的发育阶段,因此不值得去担心。

孩子很难共同在一起游戏,似乎是因为他们经常会相互抢夺玩具。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或一起玩玩具。有时候,甚至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都要模仿别人,都要争着做别人正在做着的事情而发生抢夺玩具这类情况。

同龄的孩子还喜欢坐成一排,各自玩自己的。在旁观者看来,似乎每个孩子都能单独的自己玩。然而,在孩子们偶尔露出的微笑或目光的交换中,您会发现,孩子们能确切地感觉到他们相互挨得很近,而且这种状况使他们感到开心。
  

但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伙伴仍然还是父母。孩子同父母之间的社会接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令他们感到满足。父母很自然地成为能替孩子遮风避雨,供给衣食的一部分。因此,孩子会在父母的庇护下感到放松,感到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