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日久生情的例子,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故事吗?

有啊,范蠡和西施。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且说夫差不抵西施魅力,渐荒废朝政,最后国破家亡,性命不保。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在夫差身亡时便以死殉葬;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女主人公黄香久的悲惨命运?

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故事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劳改下放的知识分子章永璘无意间撞见了正在池塘边洗澡的黄香久,这一特殊的见面方式,使章永璘记住了黄香久。 在时隔八年后,章永璘再次和黄香久相遇,而这次的相遇让他们成了夫妻。 但在成为夫妻的前几个月里,章永璘却是一个没有能力过夫妻生活的人,于是两人因此而有了间隙。 谁知在章永璘参加了一次抗洪抢险之后,竟奇迹般的恢复了性能力,本以为两人就此修好,但章永璘之前曾撞见了黄香久和别人的奸情,内心一直无法释怀,从而两人关系更加僵化,最终以离婚收场。 这样一个原本很普通的男女故事,被放在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而让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历史印迹。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人性本质的东西被强势压制,连章永璘自己也将自己性无能的原因,归咎于当时那种病态的社会环境,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的禁锢,就如小说中写道:“他们那种毫无报怨的、任凭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像流水上的浮叶,漂到哪儿是哪儿的态度,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温顺、达观和乐天知命。我在他们中间,竟有时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思考?在宿命面前,思考又有什么用?” 但章永璘知识分子的本性,让他不能不思考,思考自己的命运,甚至思考国家的命运。 而这种对个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也是让他最后决定与黄香久离婚的主要原因,因为他要为自己、为国家寻找新的出路。 小说里有大段的章永璘对自己、对当时环境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是小说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男女主人公故事发展的背后推手。 再来说说黄香久,这个女人之前结过两次婚,在和章永璘结婚后,其精明、能干,把新家打理的仅仅有条,但这种精明能干一方面让章永璘称赞,另一方面却又让章永璘有了爱情从想象到现实的幻灭。 其实两人最初结合的原因,也是当时解决两人各自所处情势的最优方案。其中感情的因素比较少,又加之在当时的高压环境下,所以出现结婚初期,章永璘没有性能力的问题。 后来在不断的摩擦和矛盾中,两人反而情愫渐生,当然这期中也有黄香久因奸情而产生的愧疚和补偿心理的因素。 但可能也正是这种真实、有温情、有羁绊的环境,反而让章永璘恢复了性能力,也就是说,章永璘在一个由女人所打造出来的,有感情、有温度的小世界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在小世界的改变,让章永璘开始思考大世界改变的可能性,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的现实因素。于是章永璘提出离婚,一切都是那么的义正言辞,甚至更有悲壮的色彩。 而这时,黄香久选择了理解与放手,即便她真爱,即便她不舍。 于是在小说最后,作者写道:“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看来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作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小说的题目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我想问,男人的另一半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我自问自答吧,我看男人的另一半是男人自己。 既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一半是男人自己,那么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吗,女人的另一半是自己吗?但从这部小说中来看,男人只怕不仅仅只是女人的一半。 对于男女的这种定位,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或是赞美,既没有必要去批判或赞美小说中的章永璘或黄香久,也没有必要去批判或赞美现实中的男人或女人。 不管是小说中的章永璘、黄香久,还是现实中的男人、女人,几千年来,男女间的这种定位,都有其自身与历史的原因,但我想,这只怕也是男女之间问题产生的根源吧。 这部小说,在当初被称为伤痕文学,我想这是那段特殊的历史在人们心头留下的疤痕。 那同样,男女的这种定位,只怕也是男人在女人心上留下疤痕的另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