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报纸的新闻评析?

中国在全国规范计生标语 冷漠强硬标语不得上墙 人民日报 2007-8-9 10:46:29 “一环二扎三罚”、“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这些冷漠强硬的计生标语将淡出公众的视线。而“地球妈妈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从生殖健康开始”等人性化标语,将在城乡亮相。 国家人口计生委日前决定,在全国普遍开展一次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工作,推荐190条更富有人情味和时代特色的标语口号。 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认为,书写、悬挂标语口号,不是为了表达当地政府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心,给上级领导检查、观看,也不是为了单纯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党的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他指出,当前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标语口号过多且质量较差,影响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一些地方甚至依据“土政策”,制作出台一些约束群众的标语口号,使人民群众对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产生误解。 管理缺失,内容、质量没有标准,操作程序缺少规范。在一些地方,标语口号的拟制由乡村计生工作人员自编自创,是非对错,全凭标语拟制者的素质和水平。 冷漠强硬,缺乏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思想。禁止性的多,倡导性的少;管理性的多,服务性的少;宣传公民实行计划生育义务的多,宣传公民权益的少;冷漠强硬的多,温馨可亲的少。 为此,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从根本上剔除不良执政文化的影响,力戒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公民基本权利,从民间视角切入,拟制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具说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标语口号。 根据规定,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要变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宣传,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变单纯强调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宣传,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及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变单纯避孕节育的宣传,为优生优育、优质服务以及预防艾滋病、促进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变简单生硬冷漠的宣传,为依法行政、文明温馨的宣传。 此次清理、规范、更新标语口号的范围是:全国各乡(镇)、村、街道、社区、居委会,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交通要道、公共场所等所有悬挂、张贴标语口号的地方。(记者白剑峰) 评论 这篇消息是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 作者的报道视角很新颖,从政府的一个决定中表现出了政府执政理念的改变。从国家计生委改变标语的一件事中,记者看出了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执政为民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自从在十六大上提出后,政府一直致力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从年初的暴风雪到四川大地震,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形象表现的相当明显。但这只是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在平时的执政中该如何表现呢。记者通过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这一决定,很好地反映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平时执政的体现,这也就是这篇报道的价值所在。 形式上,这则消息也表现的很出色:简洁、明了。 首段,列举了前后两种计生标语,说明了计生标语将发生的变化。 第二、三段写了国家计生委开展清理、更新计生标语口号的决定及原因。 第四、五、六段列举了当前计生标语口号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原因。 第七段,详细报道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清理、更新计生标语的决定的详细内容。 第八段,介绍了决定的执行办法及原因。 最后一段,介绍了清理、更新标语的范围。 整篇消息简短、明了、一气呵成,清楚地报道了国家计生委关于清理、更新计生标语的决定。这篇消息记者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也处理的相当出色,记者没对国家计生委的决定做任何明确的评价,但通篇读下来,我们又能很清楚的看出记者对政府这个决定的赞同。 不过,这则消息的内容略显单薄,没报道民众及相关部门对这个决定的态度和意见。 总体上,这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作品。 这是一个格式,也是比较偷懒的办法,不过如果要做的比较好的,就要写成一篇完整一点的作品。下面是一个范例: 刊登在2006年4月11日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重大,意义深远。主题重大是几乎所有新闻精品都应具备的条件之一。鲜明而重大的主题,是支撑新闻精品的灵魂。有了重大的主题,精品才有分量,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传媒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新闻主题的选择成为新闻大战中取胜的利器,谁能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挖掘出高质量的新闻主题,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闻主题选择的核心就是传播者对进入认识和报道范围的事物,有无受众关注度,有无新闻价值及其大小的判断。容易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主题,必须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新闻事实。这篇消息的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反映的是我国传统地质学人才严重断层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连,是关系到地学人才后继有无人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强大国家的大问题。无疑这样的主题是鲜明而重大的,其意义是深远的。 二是善于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把这话借用到新闻工作中来,不妨把它改一下,“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学会发现,善于发现,特别是学习发现新闻中的新闻。为此,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勤于思考,要有一点思想家的味道。 这篇消息的成功,首先是记者善于发现新闻。如今会议的名目繁多,内容也千差万别,但大都有一大袋会议材料,诸如:“会议议题”、“领导讲话”、“经验介绍”、“发言材料”等。对广大受众来说,他们只关注会议中出现的新东西、新鲜事及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热门话题。现在不少记者参加会议,不舍得花力气、动脑筋,只图省事,将会议材料简单改编成报道,让人一看(听)就生厌。还有不少会议新闻包罗万象,拖沓冗长,空话、套话连篇,让人看后听后不知所云,不得要领。受众想要得到的东西,仿佛大海捞针,即使找到了,也是一鳞半爪,难以解渴,而真正的新闻,常常淹没在“文海”之中。这篇消息的作者,突破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常规,在座谈会上,发掘出了“我国目前出现传统地质学人才严重断层现象”进行报道,其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善于发现新闻中的新闻的能力,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也是这篇消息得以成功的关键。 三是事实说话,感染力强。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读者,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大量的新闻实践说明,能反映本质、体现主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的典型事实可使报道显得生动、深刻。这篇消息在选用典型的事实说话方面是成功的。如文中写的: “地学人才断层最为严重的专业是:资源勘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学、勘察技术与工程和测绘工程。5年内,这五个专业岗位需求3万大学生。” “内蒙古地区矿产丰富,在人类已发现的135种元素中,探明92种在内蒙古地区。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为了加快找矿步伐(包括找铁、金、铅、锌、煤等矿),投入6个亿的项目费,而地勘局总共在职人员7900人,从事地质学专业的1100人,纯搞地质的仅300多人。局里把所有离退休地质科技人员基本上都反聘回来,即使这样人还是不够用。不得已,2005年地勘局只干了2个多亿的地学项目。” “陈峰不无感慨,‘我们局科技人员最年轻的也近40岁了,1995年后再没招到本科毕业生,每年地质学专业缺200人,地大(北京)的毕业生全部去,我都能接受。’” “河南省地勘局人事劳动处处长董富强颇有同感:‘局里一开会,嚷嚷最多的是活多没人干,我们每年只能到专科、技校招聘。到大学去招聘,一是很难招到,即便招到了,也留不住,一两年后就走了。’” 上述通过深入细致采访得来的具体、实在、完整、有权威的新闻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力地增强了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 四是述奇式标题引人注目。对异常的新闻事实采用述奇的方式来制作新闻标题,有利于突出新闻事实,吸引受众的关注。按照一般的常规常理,钱总是有人花的,而且大多数是不够花。但在地质研究、勘探上,钱花不完,没人花,这篇消息运用《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作标题,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如今的“读题时代”,这篇消息的标题,无疑是抓人眼球的上乘之作。 作为新闻精品,这篇消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文中“反聘”中的“反”字,让人有些费解。据查《现代汉语辞典》,“反”应为“返”才符合现时的通用使法。二是消息开头使用的“日前”二字,这个词表述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范围,这似乎很正常,但实际上是不妥的。传